@朱毅:# 羅永浩 24 小時發了 5 條西貝預制菜 # 預制菜不用等 " 專業檢測 ",靠 " 三看 " 就能辨明白。
記者問我:" 到底有沒有辦法快速知道餐館是不是用了預制菜?"
別說快檢,慢檢也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 " 預制菜專屬分子標志物 " 能一測就準,以前還能揪出來一個防腐劑,現在不讓用了,合規預制菜和現制菜,在安全成分上沒啥本質區別,靠測 " 有沒有某類物質 " 根本分不出來。
差別是 " 怎么做出來的 "。就像孩子是自然受孕的,還是輔助生育的,專業檢測設備無從下手,不如用肉眼查過程來得直接。
辨預制菜,就靠三個 " 看得見、摸得著 " 的招兒,比啥檢測設備都實用。
第一招,看餐館的 " 煙火氣 "。現炒的館子,后廚不可能沒動靜。要是哪家館子,后廚安安靜靜的,操作臺上堆的全是微波爐、蒸箱,連口正經炒鍋都看不見,那十有八九是靠復熱預制菜出餐。
還有出餐速度,要是你點了三四個熱菜,不管是炒肉還是燉菜,10 分鐘內全端上桌了,你就得琢磨:現炒一道菜,光熱鍋、爆蒜、翻炒就得五六分鐘,好幾道菜同時好,除非后廚有五六個灶眼一起開,普通館子哪有這效率?多半是預制菜早熱好了,裝盤就能上。
第二招,看菜品的 " 新鮮勁兒 "。現炒的菜色亮,青椒是脆生生的綠,肉片帶著油潤的紅,連蔥花都透著新鮮;香味更是 " 活 " 的,剛上桌時最濃,吃兩口還能嘗出食材本身的鮮氣。可預制菜不一樣,復熱溫度到不了現炒的火候,盤子端上來可能就溫乎乎的,菜色也發暗,青菜蔫頭耷腦,肉片顏色發沉;香味也有細微差別,現在還沒有什么儀器,比人的鼻子和舌頭更靈敏的,能分辨出來預制菜沒現做的層次感。
第三招,試試 " 口味調整 " 的反應。點單時多問一句:" 魚香肉絲能不能少放糖?"" 炒時蔬能不能多加瓣蒜爆香?"" 這道辣菜能不能做成不辣的?" 要是服務員干脆說 " 沒問題 ",那現制的概率大。
要是支支吾吾說 " 得等后廚看看,可能不行 ",那基本就是預制菜了,工廠標準化生產的預制菜,一袋菜一個味,到了餐館只能復熱,臨時改配料、調口味不太好操作。當然也可以做,只是總體更不協調了。
其實消費者糾結的,從來不是 " 預制菜能不能吃 " —— 合規的預制菜安全沒問題,而是 " 我花了現炒菜的錢,有沒有吃到對應的東西 ",是 " 知情權 " 的事兒。現在雖然有法規要求餐館標注,但落地還需要時間。在這之前,咱靠 " 看煙火氣、觀菜品樣、問口味改不改 " 這三招,就能大概率辨明白,比等專業檢測實在多了。
餐飲老板就是喜歡 " 藏著掖著 ",在中央廚房配送和預制菜概念上鉆空子,用了就大大方方告訴消費者,把選擇權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