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一年多的固態電池行情,近來依然狂飆,在 " 寧王 " 帶領下,儼然 A 股市場最靚的板塊。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 9 月 17 日,固態電池指數(8841671.WI)累計大漲 52%,尤其 4 月 9 日 " 關稅劫 " 后至今,累計漲幅 67%。這其中,上海洗霸(603200.SH)、德??萍迹?01511.SZ)、先導智能(300450.SZ)年內漲幅分別高達 297%、195% 和 168%。
觀察君注意到,催化固態電池近來加速上行的,是政策東風、多廠商接連披露的技術進展和樂觀者的預期。不過,概念火熱的另一面,關于固態電池落地的爭議也甚囂塵上,尤其產業界對產業化的進程明顯更為理性和謹慎,他們趨同的觀點認為,2027 年才能初步量產,2030 年實現大規模商用。甚至有悲觀者提出,目前固態電池的漲幅已經嚴重透支未來多年的預期。
A 面:進展消息催化,股價繼續飆升
復盤來看,去年 9 月以來,固態電池已經走出大牛行情,漲幅遠超大盤指數;尤其是今年 4 月后,指數持續單邊上行,9 月以來走勢更為陡峭,甚至在 9 月 5 日錄得單日 7.93% 的漲幅。
具體到個股,則更為強勢,53 只概念股中有 51 只實現股價年內正增長,24 只漲幅超過 50%,9 只錄得翻倍。
日前,工信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再發布《電子信息制造業 2025-2026 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支持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方向基礎研究。此前,國家已部署專項資金支持研發,近期可能對相關項目進行中期審查,持續推進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
政策之外,產業鏈上企業的進展披露更是頻頻。卓創資訊富寶鋰電分析師董云帆向觀察君表示," 近期電芯行業動態頻頻,一方面源于固態電池產業鏈經過長期醞釀逐漸成熟,另一方面也與資本市場對固態電池概念的炒作相呼應。" 據觀察君不完全梳理,最近 20 日至少有超 20 家相關企業披露最新的進展情況。
比如,8 月 26 日,當升科技(300073.SZ)在接待調研時表示," 上半年公司固態鋰電材料持續放量,其中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專用正極材料率先實現噸級出貨。" 話畢,公司股價快速上行,至今累計上漲超 27%。
8 月 28 日晚間,先導智能(300450.SZ)在中報中披露,其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全線工藝環節,實現了從整線解決方案到各工段的關鍵設備覆蓋。次日開始,先導智能股價一騎絕塵,短短 10 個交易日即實現翻倍。
9 月 2 日,億緯鋰能(300014.SZ)官宣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正式揭牌," 龍泉二號 "10Ah 全固態電池同步下線,能量密度高達 300Wh/kg。此后 3 個交易日,億緯鋰能股價飆升 36.58%。
無獨有偶,9 月 4 日,恩捷股份(002812.SZ)在互動平臺回復,其硫化鋰的百噸級產線已經搭建完成,正在產能爬坡中;8 日再回復," 公司 10 噸級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已經建成,具備供貨能力。"9 月 4 日 -11 日的 6 個交易日,恩捷股份股價暴漲 38.96%。
B 面:技術難題面前,產業界更趨理性
不過,與二級市場火爆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產業界的相對理性和謹慎。
" 目前陸續實現量產的是半固態電池,應用范圍集中于新能源車、消費電子及低空飛行器等領域。" 觀察君從鋰電企業人士處獲悉,全固態電池雖有企業改造或建成生產線并啟動測試,但目前仍面臨量產技術難題;且全固態電池雖更安全,但仍存失控可能,且由于使用的是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比如高鎳正極、硅碳負極等,一旦失控,后果更為嚴重。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也告訴觀察君," 目前僅有當升科技等少數企業實現了正極材料等相關產品的噸級出貨,大多數企業還處于中試線搭建、產線投產初期或者設備交付階段,整個行業在固態電池量產的規模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是所言,固態電池量產最難的環節主要集中在固態電解質的性能提升和界面穩定性方面。固態電解質需要具備高離子電導率、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機械性能等特點,但目前現有的固態電解質材料在這些方面還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需求。同時,固態電池中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界面問題也較為突出,界面電阻大、界面副反應等問題會影響電池的性能和壽命。
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張金惠更是直接指出,截至目前,各固態電池相關企業的進展較為常規,尚未有企業拿出符合動力電池需求的固態電池。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就在二三線電池廠頻頻披露進展時,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大頭部廠商明顯更為低調和理性。寧德時代董事長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固態電池技術掣肘和商業化困境。公司高管在 2025 年半年報業績會上談到固態電池發展趨勢時也表示,"固態電池目前資本的熱度比產業熱度高,企業做一個樣品或試驗品用來宣傳可以,但真正商業化的時間較長。"
另外,液態電池的技術進步或其他技術路線或也將擠壓固態電池的量產空間。有業內人士就直言,全固態電池到了量產的時間,液態電池的安全性也取得了相應的進步,并能夠很好地兼顧性能、技術、成本。當全固態電池商業化成功的時候,其能否跟更成熟的液態電池相比又要打個問號。
其舉例,截至 2025 年 8 月,續航達 800 公里的純電動汽車有寶馬 iX3 50 xDrive、極氪 007 后驅智駕版、小米 SU7 Pro、智界 S7 超長續航版、昊鉑 HT、蔚來 ET9、比亞迪海獅 EV 等,700-800 公里的續航已經在中高端車上逐步普及。換句話說,液態電池相對固態電池的續航差正在縮小。
另有分析指出,鈉電池成本優勢也將擠壓低端市場。寧德時代在互動平臺最新回復顯示,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比鋰離子電池略低,但低溫性能、碳足跡、安全性能均更有優勢。公司鈉新電池的能量密度達到 175Wh/kg,具備超 500 公里的純電續航能力,預計明年就將批量供貨。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資本市場的狂熱與上市公司基本面背離," 泡沫論 " 已經不只是停留在警示中,最為直觀的即是諸多概念股市盈率已經嚴重偏離基本面。比如,連續暴漲后,上海洗霸動態市盈率已來到 115.6 倍,市值 169 億元,而該公司上半年僅錄得營收 2.25 億元、歸母凈利潤 1.07 億元。且公司明確表示,其固態電池相關業務暫未形成長期穩定的規?;杖耄嚓P送樣樣品的檢測、匹配結果和應用前景也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同期,先導智能、德福科技、中一科技(301150.SZ)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 147.9 倍、-231 倍、-575.2 倍。
仍需全產業鏈合力降本
雖然業界對固態電池量產進程有爭議,但總體而言,產業化時間表相對比較趨同。據中金公司測算,2030 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 808GWh,其中全固態電池有望于 2027 年實現技術定型和小規模量產,2030 年實現商業化量產、需求量有望超 150GWh,其中動力、EVTOL、消費電子分別對應固態裝機需求為 93、40、23GWh,滲透率分別為 3%、40%、15%。董云帆亦表示,預計 2027 年固態電池雛形將初步面世,2030 年實現大規模商用。
多業內人士都在呼吁," 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需依靠整個行業共同努力。" 而努力的方向,關鍵在降本。
董云帆告訴觀察君," 當前制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仍是成本。半固態電池的成本約為現有電池的 1.5 – 2 倍,全固態電池則可能高達 5 – 10 倍。一個 100 度的固態電池包成本可能超過 50 萬元,而目前搭載 100 度電池的整車售價普遍在 30 萬元左右。因此,未來固態電池能否快速普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降本的能力與進度。"
從生產工藝來看,固態電池同樣分為前段 ( 電極制造 ) 、中段 ( 電芯裝配 ) 、后段 ( 電芯封裝和檢測 ) ,很多研報也將產業簡單分為了材料端和設備端。但無論是哪種劃分,每一個環節的技術突破,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實現降本。
當然,產業內外競相布局,最為核心的研究方向是固態電解質,正負極材料則向著高性能方向迭代。
根據組成的不同,電解質主要有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種路線。近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有從泛化到聚焦的趨勢,從主流廠商披露的信息來看,盡管目前實施難度較大,但硫化物路線被視作理想的長期方案。
董云帆談到,在原材料方面降本正在推進,尤其是硫化物路線中的關鍵材料——硫化鋰,其價格已從早期每噸 400 萬元以上,逐步回落至目前的 200 萬元 / 噸以下。
上述的企業人士則表示,隨著硫化鋰產業成熟和技術進步,其成本或將在 2028 年大幅降低至 40-50 萬元 / 噸,到 2030 年左右進一步降到 30 萬元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當前國內制造業 " 反內卷 " 的背景下,固態電池作為高端制造的典型代表,正吸引大量資源與資金投入,而在國外,諸多車企和電池廠商也在多維度發力,國內外均在固態電池上押注。
董云帆表示,盡管國外起步較早,但中國在技術追趕方面一向表現強勁,在真正量產之前,尚難斷言哪一方技術更為成熟。" 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技術成熟,中國的擴產速度將遠超過海外。"
總之,固態電池概念在資本市場扶搖直上的背后,產業化仍是難而長遠的馬拉松式競賽,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將曠日持久地懸于產業之上,投資者和消費者需保持理性。(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