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尋空的營銷啟示錄
小米要發布新手機了,不過這次它推出的不是小米 16,而是直接帶來了小米 17 系列。
官方將其定義為 " 高端化五年蛻變之作 ",包括標準版、Pro 和 Pro Max 三款旗艦機型,并宣稱全系產品力跨代升級。
消息發布后,一個引人關注的的問題是,小米為何跳過了 16,從 15 直奔 17?表面看,只是一個數字的變化,但我認為這個變化并不簡單,這個舉動背后是一場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拿捏。
01 錨定效應,對標 iPhone17
在《思考,快與慢》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提出了一個經典實驗:讓參與者估算聯合國中非洲國家的比例。
實驗前,研究人員先轉動一個寫有隨機數字的輪盤。當輪盤停在 10 時,受試者的估算值明顯偏低;當輪盤停在 65 時,估算值就顯著偏高。
雖然輪盤數字與事實毫無關系,但它卻成了人們心中的錨,影響了判斷。
這就是錨定效應。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無法直接判斷事物的真實價值時,就會尋找一個參照物,把它當作內心的錨,從而做出相對合理的判斷。
傳統零售中,一個孤零零的商品很容易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而一旦旁邊有了對比價格,消費者就會覺得某個價格劃算還是不劃算。
小米跳過 16 直接發布 17,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在旗艦手機市場,當小米 17 這個名字出現時,消費者心中最直接、最相關的參照物是什么?毫無疑問,是同年發布的 iPhone 17。
這一操作,小米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錨點與 iPhone 放在了同一個水平線上。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即便理智上知道小米和蘋果在品牌價值、生態系統上仍有差距,但在潛意識層面,這種數字上的對等極大地縮小了二者的心理距離。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也解釋說,跳過 16 正是為了實現與 iPhone 17 系列同代同級的對標。
早些年,小米被稱為吊絲機,經常被用 iPhone 的看不起,現在至少在數字上,iPhone 用戶不能再看不起小米了 ?。
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一個村莊即將爆發一場將波及 600 人的瘟疫,現在有兩個應對方案。
第一種說法(積極框架):方案 A: 可以救活 200 人。方案 B: 有 1/3 的概率救活所有人,2/3 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第二種說法(消極框架):方案 C: 會導致 400 人死亡。方案 D: 有 1/3 的概率無人死亡,2/3 的概率所有人都將死亡。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一種說法下,絕大多數人選擇了確定性的方案 A;而在第二種說法下,絕大多數人卻轉向了賭一把的方案 D。
盡管 A 和 C、B 和 D 的結果完全一樣,但僅僅因為描述方式的不同(救活 vs 病死),人們的選擇就發生了巨大逆轉。
這就是框架效應:通過改變描述的框架,可以影響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感知和決策。
回到小米問題,小米 16 變成了小米 17,本質上,硬件配置并沒有因為這個數字而改變。芯片、鏡頭、屏幕的參數早已確定。
但一旦數字發生了跳躍,消費者的大腦就會在潛意識里形成一個新的框架:這不是小米 16,而是小米 17。
在這個框架中,用戶會自然地將它與市面上的 17(當然是 iPhone17)進行聯想,從而覺得小米和蘋果是同一檔次的競爭者。
因此,雖然 16 與 17 只是數字的差別,但在心理上,消費者會被重新框定,對它的價值判斷也隨之提升。這就是框架效應的力量:不是現實改變了,而是認知的框架被改寫了。
03 損失厭惡,規避落后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對損失的敏感度遠高于對收益的敏感度。這就是著名的損失厭惡。
在《對抗焦慮,接納自己》一書中,一位女士說她總是惴惴不安地以為,如果不去購物,她就會錯失一些東西。
" 我總是覺得,好像每個人都在買東西,只有我例外," 她說," 所以,商場每次搞特賣活動我都會特別焦慮,總覺得如果不去看看就會錯過好價格,然后心情就會變糟。而且,我總是惦記著那些打折的衣服。那些特別適合我身材的衣服,可能很快就被別人買走了,所以我必須馬上出發。再不動身,我就要被這種焦慮逼瘋了。"
這種擔心錯過的心態,本質上就是損失厭惡在日常消費中的體現。
在過去幾年,由于發布時間窗口的差異,小米的數字系列在代際命名上,常常會在大眾認知中落后于同年發布的 iPhone。
比如,當 iPhone 16 成為市場焦點時,小米的旗艦還是小米 15。這種數字上的滯后,日積月累地形成了一種品牌形象上的心理損失。它暗示著一種追趕姿態。
對于追求高端化的小米而言,這種落后感是其品牌升級道路上必須規避的無形資產流失。因此,直接命名為小米 17,是一次果斷的止損。
它主動規避了未來可能出現的 " 小米 16 vs iPhone 17" 的尷尬局面,消除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損失感,將品牌拉回了并駕齊驅的軌道。
我們的大腦天生偏愛規律與秩序。當你看到一個事物長期遵循著一個明確、可預測的模式時(比如 1, 2, 3, 4...),你的潛意識會自動形成一個預期。
一旦這個模式被突然打破,你的預期被違背,大腦會立刻捕捉到這種異常,并瞬間提高警覺,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去探究為什么會這樣?
這就是期望違背理論。
如果小米在 15 之后按部就班地發布小米 16,一切都符合大眾的預期,這就是一次常規的產品升級新聞。
但它突然從中跳到了 17,我們的大腦會立刻拉響警報。" 不對勁!這和我想的不一樣!" 這種預期被違反的瞬間,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認知沖突,立刻捕獲我們全部的注意力。
這就是期望違背的力量。它強行將人們從 " 自動駕駛 " 的慣性思維中拽出來,要求大腦投入更多資源來處理這個異常事件。
這種違背預期的設計,有兩個直接結果:
一是提升關注度:用戶對異常現象會格外敏感,小米 17 因此天然獲得更高的曝光和討論。
二是形成話題討論:社交媒體上的用戶會主動參與猜測和討論。" 是不是因為要對標 iPhone 17?"、" 是不是因為 16 在某些國家不吉利?" ……這種二次傳播進一步放大了小米 17 的熱度。
從心理學角度看,期望被打破,就像給品牌插入了一根認知鉤子,強迫消費者停下來思考,從而記住它。對小米來說,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話題營銷策略。
這背后,是小米急于擺脫追趕者姿態,渴望與行業頂級玩家真正平起平坐的舉措。不過心理學上的勝利,終究需要產品力的絕對勝利來承兌。
數字可以跳躍,但品牌價值的構建無法投機取巧,在這條路上小米還是有較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