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 紅海廝殺 " 轉向 " 藍海開拓 ",中國汽車出海已成為行業共識。
2025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預計達到 140 萬輛,中國將有望繼續蟬聯出口第一大國。" 加速出海 ",也成為今年各大車企重要的 "KPI"。
以廣汽為例,廣汽制定的出海目標是:" 未來三年,進 入 100 個國家和地區,賣出 50 萬輛車,將整個海外業務占比拉升到 20%"。
在今年泰國車展上,廣汽發布了海外戰略 2.0 ( One GAC 2.0 ) ,全速推動海外業務的布局和發展。廣汽的海外業務也從過去的出口貿易,進入到海外營銷和海外運營階段,并逐漸轉向 " 全球化運營 "。
近年來,中國各大車企都在積極采取 " 貿易 + 投資 " 模式,通過海外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從而應對貿易壁壘。與此同時,面向 " 全球化運營 ",一些車企如廣汽,選擇攜手阿里云,借助本土科技公司巨頭的力量,乘風破浪駛向全球。
車企出海已成為必選項
國內車企為何都在發力出海,行業普遍認為,車企積極 " 走出去 " 一方面是為了搶占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競爭已經白熱化,也在倒逼車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場,以開拓更多新市場,增加銷量。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屬性,也成為中國汽車出口優勢之一。億歐智庫最新報告預測,到 2025 年,中國新能源智能汽車的出海規模將達到 325 億美元,到 2028 年激增至 1396 億美元,2030 年更是有望達到 2363 億美元,突破萬億人民幣大關。
亦如 2025 阿里云中企出海白皮書所言,出海已不再是 " 可選項 ",而是 " 必選項 ",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但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進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從監管合規到供應鏈管理,從市場環境到文化適配,企業出海需要跨越的壁壘遠超傳統認知。阿里云 2025 年 5 月對已經出海或計劃出海的中國企業的調研問卷結果顯示,企業出海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全球化運營、復雜多變環境、供應鏈保障、監管合規以及文化差異等五點。
在 2025 阿里云中企出海大會上,廣汽集團基礎架構負責人王麒鈞也指出,目前中國車企出海主要面臨三大挑戰,運營模式重塑、合規治理可持續與產業生態融入。
具體來說,中國車企出海要在營銷、制造、服務及運營上建立全球化體系;要進行全球合規管理,充分融入本地治理體系,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建立全球高效、韌性、透明、協同的供應鏈體系,產業融入本地區生態。
為支持全球化戰略,廣汽規劃了廣汽國際數字化底座,這其中涵蓋了營銷服務、研產供管、合規安全 " 三大領域 " 的八項數字化舉措。王麒鈞坦言,像 ERP (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 ) 、OA ( Office Automation,辦公自動化 ) 系統,以及國際網站、DMS ( Dealer Management System,汽車經銷商管理系統 ) 等基本的業務系統,由于在國內摸索過,在海外市場只需要進行一些適應化改造,對于像廣汽這樣的車企來說,挑戰并不算大,但海外的合規,則是繞不開的難題和挑戰。
此外,隨著廣汽海外業務量增長,在網聯化、智能化時代趨勢下,要想將在國內已經得到廣泛普及的車聯網能力帶到海外,打造全球化數字底座,就成了擺在廣汽集團面前的首要問題。
如果是自建海外數據中心,不僅建設周期長、建設成本高,建立全球化數字底座維護能力,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個挑戰。
以廣汽為例,2024 年, 廣汽集團的海外市場銷量為 12.7 萬輛。" 海外才賣幾輛車,每個區域都去布局自己的數據中心,能否覆蓋成本 ?" 王麒鈞直言,這是很現實的靈魂拷問。
廣汽出海的 " 云 " 選擇
既然不選擇自建數據中心,那么,如何在海外建立合規的數字化體系 ?
在基礎設施方面,廣汽選擇了與阿里云合作,通過 " 區域中心 + 國際站 " 混合架構,讓數據本地化、合規認證、加密訪問控制等方面,實現對海外數據中心的迅速響應。
與其他出海企業一樣,廣汽在出海之初,也曾考慮過用海外云服務商,但這會面臨一個問題——基礎的合規問題解決了,但在合規流程體系的構建上還有一些欠缺。
從阿里云的合規體系專家,到東南亞的首席合規官,廣汽與阿里云經過了一系列的交流切磋,王麒鈞表示,其深刻地感受到 " 阿里云不僅僅是我們的一個云服務提供商,還是我們的一個‘老師’ "。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廣汽在合規體系建設上取得的明顯進展,比如從中國到全球,數據如何流轉和管控,如何分層分級、安全合規去運作,如何去應對 GPDR (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 相關挑戰,如何保存數據流轉的記錄、審批等等,都是在阿里云的幫助下完成的。
而這背后,則是阿里云過去 10 年在全球積累的深厚積淀,建設有 29 個數據中心區域和 89 個可用區,拿到了超過 150 項全球合規資質。基于不同國家對于數據合規的不同要求,阿里云提出了 " 區域中心 + 國家站 " 的混合架構云服務部署模式,并在全球展開數據中心建設。
安全合規之外,成本同樣是出海的一大挑戰。
實際上,車企在海外各個區域競爭依然激烈,尤其是運營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整個業務體量很難覆蓋,比如每個區域車聯網技術底座、大數據平臺成本高企,但一個區域內的車聯網卻沒有跑多少車。
盡管相比其他外國云廠商,阿里云的資費已經很劃算,但廣汽仍然要尋找更多降本空間。通過與阿里云多次交流與概念驗證,廣汽發現,云原生多模數據庫 Lindorm 能夠更好地處理車聯網的業務場景,高壓縮比能夠讓整個數據庫的總擁有成本 ( 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 ) 實現明顯的下降。
在中東地區,廣汽的車聯網系統借助云原生多模數據庫 Lindorm 實現了效率的顯著提升,與采用海外云廠商的同類產品相比,數據處理成本降低了 50%。
作為阿里云面向互聯網、智能汽車、具身智能等場景設計和優化的云原生多模數據庫產品,Lindorm 采用存儲計算分離架構,可以靈活地按業務需求擴展。廣汽集團選擇 Lindorm 代替原先基于開源 Hadoop 組件構建車聯網大數據平臺的方案經過了雙方長達半年的技術論證:一方面對彈性計算、數據處理性能、數據新鮮度、高壓縮比、開源兼容等效果進行驗證:另 一方面驗證從原有 Hadoop 體系的大數據平臺零改動遷移到 Lindorm 的可行性,最后順利完成了廣汽車聯網大數據平臺的技術改造和上線,并實現效率顯著提升。
All in AI
如今,國內新能源汽車出海都會面臨一個普遍問題——沒有本地的數據支持,沒有經過模型的本地化訓練,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的能力就無法走出去。這也是特斯拉出海同樣面臨的問題——海外市場受限于本地數據跨境、地圖測繪法規差異、通信基礎設施不同等因素,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產品能力難以直接提升。
如果自建海外數據中心,不僅建設周期長、建設成本高,建立全球化數字底座維護能力,對于企業來說也是挑戰。
但如果采用公有云,性價比則更高,TCO 更低,建設風險和周期更有優勢。因此,廣汽選擇再次與阿里云合作,通過阿里云人工智能平臺 PAI、靈駿 AI 基礎設施組成的云上萬卡集群,沉淀超 4000 萬公里 L4 實測數據,支持 L3 智能輔助駕駛研發。
阿里云靈駿智算集群通過 HPN 7.0 網絡架構的升級和計算存儲分離的架構,實現了訓練效率的顯著提升,集群有效率在 90% 以上,支持千卡規模任務連續一個月不間斷穩定訓練。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臺 PAI 支持多種異構 GPU 資源池,其分鐘級自動自愈能力和秒級訓練進度保存機制,也確保了訓練任務的高穩定性。上云后,廣汽借助 PAI 實現模型訓練加速 100% 以上,模型版本也實現了 2 天迭代 1 次。
通過 " 云上萬卡集群 " 及配套服務,廣汽克服了本地數據跨境、地圖測繪法規差異等挑戰,顯著提升了智能輔助駕駛研發效率。
阿里云也在加速海外 AI 基礎設施布局,除了已在新加坡建成的萬卡智算集群及通義大模型配套服務,歐洲、北美等地的大規模智算集群及 AI 配套設施也即將陸續投用。未來三年,阿里云將投入超 3800 億元用于全球云服務與 AI 硬件基建,規模超過去十年總和,重點投向數據中心與 AI 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中國企業出海。
目前,廣汽通過該模式大幅降低海外數據處理成本。據王麒鈞透露,未來將從 "All in Cloud" 轉向 "All in AI",與國內頂尖云廠商合作推動業務核心流程的重塑與變革。
廣汽 " 研產供銷服 " 各個領域都在加速出海。
" 比如代碼助手,包括超級技師、故障查詢、仿真 ...... 以及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一系列的領域 AI 的應用悄然來臨,這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在業務上長出來的。" 王麒鈞表示。
當車企出海進入深水區,競爭從品牌、銷售上升到運營、成本等多方面,使用大模型構建的海外智能客服助手、維修診斷助手等 AI 能力,毫無疑問將提升車企在海外的運營效率,同時助力其降低運營成本。
AI 和汽車行業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國汽車廠商的核心競爭力。王麒鈞透露,未來,廣汽集團將持續探索大模型與傳統 AI 模型的結合,針對構建智能體 ( Agent ) ,滲透研產供銷服全場景,利用 AI 能力支持業務變革核心流程更快落地。
一站式生態助力海外運營體系構建
除了克服企業自身能力遷移的核心挑戰之外,要在海外市場穩固立足并重建運營體系,選擇一個具備適宜條件的商業環境至關重要。此外,在確保基礎設施完善與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同時,企業還需注意到,原先在國內行之有效的某些工具和服務在海外可能不再適用。
比如,國內已經成熟的汽車產業運營生態體系,走到海外,就會變成一個非常碎片化的體系。國內一段陸運,海上一段,清關又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到目的地又是一段陸運,多段排列組合,整個物流體系的管控就變得非常復雜,這時候整個供應鏈生態的挑戰就會顯性化。
廣汽選擇將阿里巴巴的體系請進來。用王麒鈞的話說," 這是經過整個阿里巴巴全球電商業務錘煉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先學會抄作業,再去創造和提升。"
物流體系方面,阿里云整合阿里內部資源,通過菜鳥物流科技為廣汽集團構建了一套供應鏈管理平臺,幫助廣汽集團實現了從訂單、物流、配送到倉儲的全鏈路線上化管理,實現了全域數據在一個平臺上進行管理和統計分析。
此外,支付問題亦是國內車企出海過程中普遍面臨的挑戰。在國內市場,多元化支付方式已實現高度便捷化,但在海外場景之下,用戶進行小額購車訂金支付或者充電服務付費時,往往難以達到國內同等的便利性與效率。
廣汽通過螞蟻國際旗下 Antom 全球支付體系,在海外快速構建起了小額支付能力。例如,廣汽能源和 Antom 合作,在泰國接入 Truemoney、LINE Pay 等錢包作為用戶充電服務電費支付工具,解決了廣汽集團在海外遇到的線上支付難題。
除此之外,阿里云國內技術團隊與全球服務中心為廣汽提供定制化服務支持,僅用 1 個月時間即完成中東車聯業務的上云部署。
對于阿里云來說,車企出海面臨的一些棘手問題,在其陪伴大量客戶出海和自身國際拓展過程中都已經經歷過不止一次,也由此沉淀了 " 一站式全生態 " 的服務體系,形成了其服務中國企業出海的核心優勢之一。
當廣汽集團海外業務面臨技術難題時,阿里云能提供 " 全鏈路中文響應 ",甚至廣汽集團運維團隊可直接對接阿里云技術負責人,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有效規避了海外云服務商在多語言場景下的溝通難題,以及復雜的審批流程。
在王麒鈞看來," 相比而言,和阿里云的溝通更暢通和高效,而溝通是服務的基礎。" 這或許也是很多中企出海選擇阿里云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高效溝通本身也是一種提效降本。
通過與阿里云深入合作,廣汽不僅獲得了本地服務和支持,同時引入成熟的物流和支付生態,最終實現了在海外市場的提效降本。
全球化和智能化交織,中國汽車產業出海加速,而阿里云之于出海中的汽車企業而言,不僅是穩定的技術底座,還是創新的加速器。
本文摘自《云棲戰略參考》總第 19 期
掃碼查看最新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