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WAVE,作者 | 老魚兒,編輯 | 楊旭然
很顯然,作為中國體檢行業元老級人物,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的張黎剛,給公眾做了一次并不太成功的 " 消費教育 "。
在張黎剛在回應媒體提出的 " 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 這樣的問題時表示:
當你指望說,一個幾百塊錢的體檢能幫你什么病都查出來,而要查單一的病,多花幾千幾萬塊錢的時候,你認為這樣的情況存在嗎?至于這樣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公眾對于體檢與看病,沒有明確的邊界,導致公眾對體檢有很多誤解。
這個回應把整個體檢行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作為一個產業,中國體檢走過了 20 多年的歲月,從初生萌芽到資本盛宴,從最初的群雄逐鹿到如今兩強爭霸,這條路上灑滿了企業大佬的奮斗和雄心,甚至是合縱連橫的刀光劍影。
鼓角爭鳴遠去之后,不論是輿論旋渦中的愛康國賓,還是 A 股 200 億市值的美年健康,都突然驚訝地發現,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已經要變天。
不愿再讓本就不安的體檢行業雪上加霜,也努力給消費者保留更多對體檢這件事的信心。或許,這才是張黎剛選擇硬剛的原因所在。
01 三足鼎立
早在 1947 年,美國醫藥協會首次提出了 " 健康體檢 " 的概念,并建議 35 歲以上的健康人應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格檢查。自此,非醫療性的、自主的、預防式的體檢概念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健康體檢已經在中國興起,當時大多數體檢工作都是由各級醫院來主導進行。
公認的中國民營體檢發展起點,基本是在 2004 年。彼時非典剛過,國民健康意識覺醒。正是在這個關鍵節點,中國體檢產業的幾大 " 主人公 " 在這一時期相繼登場。
2004 年 2 月,跟隨張朝陽在搜狐創過業、自己單干又創立過藝龍網的張黎剛,在北京酒仙橋創辦愛康網。
2004 年 9 月,Heidelberg(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韓小紅辭去了醫院的正式工作,整合了丈夫公司旗下 4 家門診部組建北京慈銘(原名北京慈濟),并將企業定位從癌癥治療改成了體檢。
兩年之后的 2006 年 8 月,靠房地產賺到第一桶金的俞熔,在上海小木橋路開出第一家美年體檢中心。
這三股力量,即將掀起中國體檢行業的發展浪潮。
在前十年間,這些中國體檢龍頭的成長史,本質上是一部并購史。這點從企業名稱的變遷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2007 年,愛康網與上海的國賓醫療中心合并,形成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布局,擁有多家業務覆蓋全國的企業級大客戶,以及 5 家線下體檢機構。從此愛康國賓誕生。此后,愛康國賓又收購了北京新華卓越、民眾體檢和西安普惠體檢等機構,逐漸走向壯大。
2011 年,俞熔的美年公司和沈陽的大健康科技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并,美年大健康誕生并開啟了擴張之路。美年大健康在 2012 年新增體檢中心 21 家,2013 年新增體檢中心 23 家,2014 年新增體檢中心 19 家,并且陸續收購了深圳瑞格爾、北京綠生源、武漢一博、常熟漢慈、貴州康源、安徽博瑞康等小型體檢機構。
慈銘體檢雖然沒有改名,但是其也在 2008 年吞下北京佰眾和深圳我佳,體檢中心數量擴張至四十家左右。
到 2014 年底,格局初定。當時美年大健康以 94 家體檢中心成為數量冠軍,愛康國賓和慈銘分別以 50 家和 42 家緊隨其后。
在財務數據上來看,愛康國賓 2014 財年(2014 年 4 月— 2015 年 3 月)營收約 2.9 億美元,凈利潤 3630 萬美元,雙雙超過美年健康的 14.3 億元人民幣營收和 1.5 億元凈利潤,以及慈銘體檢的 9.13 億元營收和 4652 萬元凈利潤。
三足鼎立之勢已成,但誰都不甘屈居人后。幾方不僅有在實體市場上的明爭,也有資本市場上關乎 " 體檢第一股 " 爭奪的 " 暗戰 "。
02 相愛相殺
最先發起沖擊的是慈銘體檢。
2011 年 3 月,慈銘體檢就申請在創業板上市。未果后又轉向了中小板。次年 7 月,慈銘體檢中小板上市申請過發審會,誰知又趕上了 A 股歷史上 的一次 IPO 長暫停。這一等就是遙遙無期。
于是,在 2014 年 4 月 9 日," 中國體檢第一股 " 頭銜花落愛康國賓。其率先撞線,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 14 美元。
一年后的 2015 年 8 月,美年健康通過借殼江蘇三友登陸深交所,摘得 "A 股體檢第一股 " 桂冠。
資本市場的競逐只是表象,更深層的博弈在于三巨頭之間的相互覬覦。
高端商戰的核心邏輯往往樸素而直接:買了它。
早期愛康還只是一個體檢網絡平臺的時候,就曾經想和慈銘體檢進行合作。但是張黎剛去拜訪韓小紅卻未能見上一面。有媒體報道,張黎剛因此憤憤,親身入局開始做實體生意。
2007 年愛康并購國賓時,巨頭也有可能攜手并肩。當時,俞熔手中還持有國賓 20% 股權。可惜他在合并前退出,否則中國民營體檢行業的格局則可能提前改寫。
更具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 2014 年。苦等上市未果的慈銘體檢對資本市場失去了信心,韓小紅開始尋求出售。得到這個消息之后,張黎剛又一次率先拋出橄欖枝,但韓小紅再次拒絕了張黎剛,而是主動聯絡了俞熔。
當時俞熔正在美國參加會議,得知消息后連夜飛回北京面見韓小紅。雙方在 48 小時內便敲定了并購意向。
并購了慈銘體檢之后,俞熔還一度想吃下愛康國賓。
2015 年,中概股在美國遭遇寒流,愛康國賓宣布私有化計劃。已在 A 股上市的美年健康趁機發起突襲,通過殼公司江蘇三友參與私有化競價,將報價從每股 ADS 22 美元一路抬升至 25 美元。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能買來愛康最好,即便是不能買來,也要讓你的私有化成本升高。
為抵御這場 " 惡意收購 ",愛康國賓啟動 " 毒丸計劃 ",同時引入云鋒基金、中國人壽等強力外援。最終在 2019 年 1 月完成愛康私有化,張黎剛守住了控制權。
此后,中國體檢江湖從之前的三足鼎立,進入了美年、愛康雙雄時代。但贏得內部戰爭并不意味著贏得外面未來,一些在規模擴張掩蓋之下的行業痼疾開始悄然浮現。
03 技術困境
巨頭們為什么要想方設法地吃掉競爭對手。除了生意場的天然逐利性之外,也透視出體檢行業規模至上的商業法則。
比如,2014 年美年健康的體檢中心數量為 94 家,而到了 2019 年,其已在 294 個核心城市布局 703 家體檢中心。
但是自 2019 年之后,美年健康的體檢中心數量基本維持在 600 家左右,甚至逐漸下滑到了去年的 576 家,呈現出擴張乏力的跡象。愛康國賓的體檢中心數量截止去年也僅增長至 170 家。
與開店數量放緩相伴隨的,就是企業業績規模的同步萎靡。
從 2019 年開始,美年健康就告別了業績的高增長。2024 年,美年健康實現營業收入 107.02 億元,同比微降 1.76%;歸母凈利潤 2.82 億元,同比大幅下滑 44.18%。凈利潤率僅為 2.64%,較 2023 年的 4.64% 進一步收縮。
7 月 15 日晚間,美年健康發布 2025 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營收 39.6 億 -42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 1.92 億 -2.36 億元。
顯而易見的行業瓶頸背后,是結構性困局和行業競爭邏輯的改變。
體檢一直是醫療行業中門檻最低的細分領域之一,而且在技術上幾乎沒有升級的空間。
體檢的產業邏輯在于通過設備或者人工檢查,提前預判健康狀況。這需要具備更豐富經驗的醫療從業者,而這樣的人才通常會被各大公立醫院所收攏,民營體檢機構獲得這樣具備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難度極大,只能更多依靠檢測技術。
俞熔就曾直言:" 民營體檢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公立醫院。"
2023 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健康檢查人數 5.25 億人次,而美年健康、愛康國賓、瑞慈醫療三家頭部企業接待量分別為 2834 萬、800 萬和 429.45 萬人次,合計不及市場總量十分之一。
行業紅利存在的時期,體檢企業可以依靠規模化增長來提升企業業績規模。可是當大家紛紛撞上了規模的天花板,而且在技術上無法實現降維打擊之后,就只能在同質化的產品領域內卷競爭,價格戰就不可避免。
而低質量競爭,帶來的必然是行業亂象。2018 年,張黎剛就曾經炮轟過一次行業亂象,指責同行存在 " 用護士冒充醫生做超聲檢查 " 以及 " 抽了血不做化驗、直接倒掉偽造結果 " 等嚴重違規操作,引發行業震動。
張黎剛的那句 " 幾百塊錢別指望什么病都查出來 " 振聾發聵。實際上瑞慈醫療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方宜新也同樣曾經說過 "1000 塊錢做不了有效體檢。"
行業的客單價確實有可能會隨之提升,但消費者們也更加無法確定,例行的體檢到底是必要的,還是一服 " 安慰劑 "。
技術革新或許能打開新空間。目前,不論是美年健康還是愛康國賓,都在引入 AI 體檢。但新技術的普及和完善需要時間,而且類似的新技術同樣會在醫院等機構引入。可以說,體檢行業的技術困境需要一場劃時代的突破來扭轉。
或許市場也看到了這個行業的一些尷尬,開始逐漸調低了對它的期待。美年健康在經歷了借殼上市時的瘋狂后,股價一路向下,從最高點的近 70 元,一直跌到現在的 5 元區間。瑞慈醫療也有從高點腰斬至今的經歷。
體檢機構與人們的健康乃至于身心安全息息相關,不可謂不重要。但新的故事,而不是 " 事故 ",對于消費者和資本市場來說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