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潮 WAVE,作者 } 謝澤鋒,編輯|楊旭然
豪擲 280 億元跨界數據中心——此前東陽光集團業務已經橫跨電子材料、醫藥、鋁箔等領域,如今又欲在人工智能領域全面布局。
浙商傳奇張中能去世后,二代張寓帥掌舵的東陽光集團,資本運作愈發頻繁。
今年 8 月 7 日,東陽光集團先是推動東陽光藥于 H 股整體上市,完成家族長期以來謀求醫藥產業整體上市的夙愿;僅僅一個月后,又計劃撬動 280 億元收購秦淮數據中國業務公司,倘若完成,這將是東陽光轉型數字經濟征途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在這之前,人工智能領域浪潮洶涌,搶占風口的上市公司如過江之鯽。
前有長虹集團參股華為昇騰合作伙伴華鯤振宇,高新發展也曾計劃控股華鯤振宇,后因多重因素交易終止,引發股價大幅波動;此外,味精龍頭蓮花控股、景觀照明公司羅曼股份、" 重組狂人 " 群星玩具等,都在試圖搭上 AI 的順風車。
相比上述這些企業,東陽光集團從鋁箔加工起家,延伸出化工、電子材料業務,再到獲得羅氏授權,靠奧司他韋一戰成名,如今二代則是選擇進軍 AI 算力、具身智能機器人、液冷科技等領域。
二代企業家的前瞻布局和運作手法,與一代時期既有相似之處,又有產業層面的耳目一新。這筆超大規模的交易,將有機會成為東陽光再次騰飛的關鍵一役。
01 豪賭
280 億元,創造了中國數據中心領域規模最大的并購交易紀錄。
9 月 10 日晚間,東陽光發布公告,將聯合控股股東東陽光集團及其他投資人組成買方團,擬以 280 億元現金從貝恩投資手中收購秦淮數據中國業務 100% 股權。
秦淮數據成立于 2015 年,屬于我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市場中的扛把子選手。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算力中心服務商分析報告 ( 2024 年 ) 》顯示,秦淮數據在集約發展、國際布局和綠色低碳三項評比中斬獲第一,總體規模也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于萬國數據。
目前,秦淮數據已形成以中國為主的大規模數據中心基地,覆蓋環首都、長三角、粵港澳、中衛、慶陽等地。
截至去年底,其在國內已運營和建設中的 IT 總容量超 900MW,擁有 30 多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已簽約容量中,合同期 10 年及以上的客戶占比超過九成,其中不乏字節跳動、阿里等大廠客戶,運營中數據中心上架率達到 93%。
上架率是衡量 IDC 的關鍵指標,反映的是機柜 " 入住 " 情況,數字越高說明企業基礎設施投入如供電、制冷等沒有白費。作為對比,今年二季度萬國數據上架率才來到 77.5% 的歷史最高點,潤澤科技則表示成熟的算力中心上架率超過 90%。
本次交易也是一筆典型的杠桿收購,大致可分為三步。
在這筆交易中東陽光并非最大出資方,東數一號還要引入其他投資方。根據公告,東陽光在完成收購后持有東數一號股權比例不超過 30%。也意味著,東陽光對東數一號不會并表,對秦淮數據中國屬于參股性質,享有投資收益。
整體上看,東陽光上市公司僅用 35 億元就撬動了對國內頂級 IDC 機構的收購案。并且在各種消息的發酵下,股價年內漲幅接近 110%。
02 協同
和蓮花味精、群星玩具、高新發展等傳統企業相比,東陽光跨界 AIDC(AI 數據中心)領域, 不會有那么強的違和感。
1997 年,張中能以鋁箔為根基創辦東陽光,此后又涉足電子元器件、氯堿化工板、鋰電材料、醫藥等產業,而后又切入液冷科技、具身智能等新興風口領域,每一步都踩中了時代節奏。尤其是,氟化冷卻液、超級電容、積層箔電容器以及清潔能源儲備,都能和秦淮數據產生高度的協同。
東陽光的構思是,聯合秦淮數據,共同打造集 " 綠電 - 硬件 - 算力 -AI- 運營 " 于一體的數字基礎設施生態。
數據中心號稱 " 吞電巨獸 ",AIDC 更是耗電大戶,以 10 萬 GPU 集群為例(功率超過 150MW),一年的耗電量近 16 億度。
信通院在此前的報告顯示,秦淮數據 PUE 在業內屬于頂尖水平,在 " 風液電全棧融合技術 " 加持下,PUE 可低至 1.146,而行業通常為 1.3-1.5。
目前,東陽光已在廣東韶關、內蒙古烏蘭察布、湖北宜昌等地布局多個項目,擁有一定的清潔能源儲備,可為秦淮數據提供低成本綠電供應,形成 " 電算協同 " 效應;
與此同時,從風冷到液冷也是數據中心的主流趨勢。采用傳統風冷技術,PUE 極限值為 1.25,采用液冷技術后,這一數字可低于 1.1。
東陽光也是華南地區唯一擁有全套氟氯化工產業鏈的企業。2025 年,通過直接取得和購買同行配額,最終擁有約 6 萬噸制冷劑配額。今年 3 月,公司攜手光模塊巨頭中際旭創布局液冷科技。去年年底,中際旭創董事長劉圣通過旗下豐禾盈暉,拿下了東陽光 5% 的股份,成為后者第三大股東,可謂深度綁定。
收購秦淮數據后,雙方將實現液冷和大規模 AIDC 的深度捆綁,形成 " 液冷材料—設備—智算中心 " 的全棧解決方案,PUE 有可能進一步降低。
而在產品方面,東陽光的超級電容、積層箔電容器等元器件可以供應給秦淮數據,形成產業鏈精準適配;
如果成功并購秦淮數據,東陽光將是人形機器人領域中極少數擁有上游算力支撐的企業。
可以看出,東陽光籌劃并購秦淮數據并非一時興起或是蹭概念拉股價,而是一次放眼未來的長期戰略布局。
03 煉金
雖身處鋁箔、化工、醫藥,并計劃切入 AI 算力等實業領域,但張氏家族掌舵的東陽光系資本運作手法卻相當高明。
2003 年,東陽光借殼成量股份上市,將旗下鋁箔制造產業推向資本市場,開啟產融結合序章。4 年后,將電子新材料資產注入 A 股上市公司;2015 年,東陽光長江藥業在香港主板上市。
由此,東陽光系實現了橫跨 A 股、H 股的布局,且之間相互持股,關聯交易不斷,后又啟動多次資產整合,令人眼花繚亂。
這其中,醫藥資產的輾轉騰挪尤為 " 精彩 "。去年冬季,甲流肆虐,東陽光藥業旗下奧司他韋(商品名 " 可威 ")一戰成名,被稱為 " 流感藥王 "。
奧司他韋最早由羅氏研發,并獨享 " 流感神藥 " 六年的技術紅利。此后,羅氏迫于社會壓力,開放生產專利,在國內授權給上海醫藥集團和東陽光實業,商品名分別為奧爾菲、可威。
而可威憑借獨特的顆粒型制劑、自給原料藥及工藝優化等優勢,不僅打敗了 " 老師 " 羅氏,更迫使上海醫藥主動 " 退賽 "。東陽光目前獨占國內六成份額。
至此,A 股東陽光不再擁有醫藥資產。
到了 2024 年 5 月,東陽光藥業又提出欲私有化東陽光長江藥業(H 股),后者即東陽光藥業研究院,主要面向海外市場,合并吸收后實現醫藥資產整體上市。
今年 8 月 7 日,東陽光藥正式登陸聯交所主板,成為港交所首例 "H 股吸收合并私有化 + 介紹上市 " 的案例。張氏家族籌劃許久的醫藥資產整體上市夙愿終于達成。
梳理東陽光系的資本運作歷史,資產一直是可以被拿出來當做 " 資本工具 " 的,尤其是奧司他韋被兩次充當上市的籌碼,實現了一魚多吃。各種拆分運作更是其家族拿手好戲。
如今東陽光順勢入局 AI 大潮,找到了一個規模更大、潛在投資收益更加豐厚的資本煉金新道場。
深居簡出的 80 后二代張寓帥,極少在公眾和媒體前露面。但在父輩的創業故事與商業大廈的基礎之上,他正運作著一場足以改變其發展路徑與歷史命運的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