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國潮新消費
江蘇丹陽,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縣級市,卻是世界最大的眼鏡鏡片生產基地。據數據統計,鏡片年產量 4 億多副,占全國總量 3/4,全球總量一半。
六百多公里外,江西鷹潭余江縣的中童鎮,雖然只有 3 萬多人,但 1.2 萬多人常年在外銷售眼鏡,已在全世界開設眼鏡經銷店 2 萬多家,年銷售收入 60 多億元。形成了 " 村村有眼鏡銷售大戶,戶戶有眼鏡銷售能人 " 的局面。
在探尋中國眼鏡產業時,觀潮新消費(微信 ID:TideSight)發現丹陽和鷹潭余江這兩個超級縣憑借驚人的產量和銷售網絡,成為全球眼鏡市場的風向標。
小商品,大產業,這兩個縣不僅代表著中國眼鏡產業的輝煌,更是中國創造力量的象征。
丹陽,世界眼鏡之都
透過 " 眼鏡 " 看世界,消費者鼻梁上的可能就是 " 丹陽造 "。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兩個戴眼鏡的人中,就有一人的鏡片產自丹陽。
站在丹陽高鐵站向南望,一街之隔就能看見 " 中國丹陽眼鏡城 "、" 中國丹陽國際眼鏡城 " 兩塊醒目且碩大的廣告牌。商城外車水馬龍,商城內采購眼鏡的人頭攢動。
上世紀 60 年代,丹陽市司徒鎮和大泊鎮的一些農民為了謀生,開始從事一些簡單的手工業。其中,一些有手藝的農民用 " 錘子板 "(手工敲打制作鏡框)和 " 石頭板 "(手工打磨鏡片)的方式,生產最原始、低檔的眼鏡。
農民們白天在生產隊干活,早晚在家中的小作坊里生產眼鏡。然后,他們背上裝滿眼鏡的包裹," 跑碼頭、闖江湖 ",走南闖北地進行銷售。這批人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眼鏡推銷員,也構成了丹陽眼鏡最早的銷售網絡。
到了 70 年代,一些公社和生產大隊開始組織創辦集體的 " 社隊眼鏡廠 ",將分散的工匠集中起來,進行稍微規模化的生產。雖然設備依舊簡陋,但 " 丹陽眼鏡 " 作為一個地域性產品,開始初具形態。
1980 年代初期,越來越多的丹陽眼鏡從業者聚集在丹陽火車站附近的廣場上,自發地進行交易。因為交易最火爆的時間是星期天,故得名 " 星期天眼鏡市場 "。
1986 年,政府因勢利導,投資建立了 " 中國丹陽眼鏡市場 " (老市場)。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最大的眼鏡專業批發市場。它的建立,標志著丹陽眼鏡產業從 " 散兵游勇 " 進入了 " 正規軍 " 時代。
隨后,家庭作坊、鄉鎮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產業鏈開始初步分工,出現了專門生產鏡架、鏡片、配件和從事電鍍、打磨的企業,像知名的明月眼鏡就來自丹陽。
早期丹陽以生產鏡架為主。但隨著競爭加劇,利潤更高的光學鏡片成為了新的增長點。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開始引進先進的鏡片生產線和技術,大力發展樹脂鏡片生產,這也讓丹陽抓住了全球光學鏡片產業轉移的機遇。
丹陽市發展成了聲名遠揚的眼鏡鏡片生產基地,擁有產業及相關配套工貿企業 2000 余家、行業從業人員超 8 萬人,產品涵蓋眼鏡產業各個領域。2022 年,丹陽市眼鏡制造業實現開票銷售收入 122.3 億元,鏡片年產量 4 億多副,占全國總量 3/4、全球總量的一半。
能變出 9 種不同色彩的太陽變色鏡、可浮在水面的輕質鏡框、運用面部掃描個性化定制的眼鏡,幫助青少年保護視力的多點離焦鏡片……
據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丹陽眼鏡企業注重產品的精耕細作和技術創新升級,積極自主研發新產品,每年設計推出超 3000 件新款產品。還設立了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中國鎮江丹陽(眼鏡)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在注重質量提升的同時更注重保護創新。
據統計,今年前 7 個月,鎮江(含丹陽)眼鏡及零件出口 31.1 億元,同比增長 5.5%,其中丹陽占 28.5 億元,同比增長 5.4%。
從火車站前擺攤賣貨到商貿城接通全球市場;從代工生產到品牌出海,丹陽,這座人口不到百萬的城市,如今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還在重塑國際競爭力。
" 一副眼鏡,丹陽造 ",丹陽眼鏡的故事遠未結束,仍在譜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一根扁擔挑出 " 眼鏡之鄉 "
在中國眼鏡產業的版圖上,江西鷹潭的故事與江蘇丹陽截然不同。
" 一副擔子滿天飛,走遍廣東走遼西 ",這句流傳在江西鷹潭余江的順口溜,生動刻畫了當地人白手起家的奮斗歷程。哪里有眼鏡,哪里就有鷹潭人。毫不夸張地說,鷹潭眼鏡人的銷售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甚至遠赴海外。
余江與眼鏡的緣分始于清嘉慶年間。眼鏡匠人趙赫磊肩挑木箱走街串巷的身影,在道光年間 " 進化 " 為中國最早的眼鏡行幫組織。1976 年,48 名余江眼鏡匠人再次讓 " 余江貨郎 " 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鷹潭本身并無眼鏡產業的根基,其發展是實實在在無中生有的 " 陽謀 "。
鷹潭傳統的支柱產業是以銅冶煉為核心的有色金屬產業。20 多年前,國內另一重要眼鏡生產基地溫州的眼鏡企業發展受限,普遍遭遇了 " 三高一低 " 的難題:高地價、高人工、高房價、低利潤,外遷尋找成本洼地成為許多企業不得不考慮的選擇。
鷹潭政府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歷史性機遇,余江區立足產業富民戰略,將眼鏡產業列為支柱產業重點培育,在中童鎮規劃建設鷹潭(余江)眼鏡產業園。
自 2017 年起,以浙江亨得利眼鏡有限公司為首,一大批溫州眼鏡企業 " 抱團 " 西遷,集體入駐鷹潭眼鏡園。這種 " 成群結隊 " 的遷移模式,在短時間內就在鷹潭快速復制了一個完整的眼鏡產業鏈生態。
外來的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生產設備、成熟的生產工藝、穩定的海外訂單和管理經驗。在很短的時間內,鷹潭的眼鏡產能,特別是金屬鏡架和太陽鏡的產能迅速攀升,成為全國眼鏡產業版圖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中國眼鏡產業格局也由此悄然生變,從過去丹陽 " 一枝獨秀 ",逐漸演變為丹陽以鏡片為王、鷹潭以鏡架見長的 " 雙城記 " 態勢。鷹潭憑借其在金屬架領域的優勢,與丹陽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和互補。
和丹陽部分傳統作坊面臨轉型陣痛不同,鷹潭的眼鏡產業本就是 " 新生代 ",起點更高。智能制造的同時,眼鏡上下游產業鏈更全面、更具韌性,一副眼鏡打開產業發展的 " 新視界 "。
近年來,鷹潭余江區將眼鏡產業列為支柱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成立 12 億元眼鏡產業發展引導基金,設立眼鏡行業數字診所,聯合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等機構開展數字體檢,實現 " 一企一策 ",眼鏡產業已完成全產業鏈升級。
同時,該區規劃建設了余江眼鏡產業園,形成了涵蓋原材料、配件、鏡片、電鍍、成品眼鏡及設備制造的完整產業集群,成為全國五大眼鏡產業基地之一。
截至 2024 年,園區集聚企業 300 余家,培育自主品牌 90 余個,獲授專利 137 項,實現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 108.22 億元,產品遠銷 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 " 全球每三副眼鏡,一副有余江基因 " 的產業傳奇。
從 " 鷹潭制造 " 到 " 鷹潭智造 ",鷹潭搶抓 AI 產業發展風口,積極布局 AI 眼鏡產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一場場穿越時空的智能 " 鏡 " 界之旅還在上演。
中國眼鏡改變全球的 " 目光 "
兩片鏡片加鏡框的簡單組合,實則暗藏精密制造的玄機。一副眼鏡需要經過 108 道制作工序,最長則要 300 道以上才能制作出成品。
這副看似簡單的 " 眼前 " 之物,其制造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微觀縮影。從攻克高折射率、防藍光、變色、漸進多焦點等核心技術;到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拋光、AI 視覺檢測等 " 智造 " 技術的普及,中國眼鏡行業走過了一條波瀾壯闊的發展之路。
中國不僅是眼鏡制造大國,更是消費大國。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眼鏡(涵蓋矯正視力、眼部保護及其他功能用途的眼鏡,如擋風鏡等)的進口總額達到了 34.65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 5.41%。這一增長趨勢主要歸因于國內市場對高端眼鏡,特別是角膜接觸鏡和成鏡(如太陽鏡)等產品需求的不斷攀升。
此外,中國眼鏡的出口金額在近三年內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從 2021 年的 212.61 億元攀升至 2024 年的 304.44 億元,
中國及全球眼鏡市場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變革期。當眼鏡不再是單純的眼鏡,它既承載著解決全球超 10 億人視力障礙問題的使命,AI 眼鏡更在改寫科技消費新格局。
首先,可以看到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與消費升級。消費者對眼鏡的期待已超越單純的視力矯正,更加注重個性、時尚與舒適," 一人多鏡 " 已成大勢所趨。
其次,智能化已成為眼鏡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僅是鏡片技術的革新,AI 功能的滲透已成為推動行業增長的關鍵力量。
而 AI 眼鏡市場的競爭,不僅是硬件的競爭,更是生態的競爭。從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到小米、阿里再到 HTC、360 再到理想汽車等紛紛跑步入局,關于未來之鏡的爭奪戰也已打響。
此外,創業公司也在通過更垂直細分的領域入局。如為醫生設計的 AI 眼鏡、為工人提供的眼鏡能實現實時翻譯、操作指導,針對運動人群的防水、防摔設計等等。
眼鏡不止是眼鏡,它還有無限可能,中國也在不斷擦亮它,改變世界的目光。
結語
丹陽與鷹潭的 " 雙城記 ",是中國眼鏡產業奮進的生動注腳。這兩座城市的競爭與發展軌跡,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眼鏡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它們從不同的路徑出發,指向同一個目標:告別 " 世界工廠 " 的舊標簽,向 " 品牌高地 " 和 " 創新策源地 " 邁進。共同推動著中國眼鏡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
當消費者購買一副國產眼鏡,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性價比,更是出于對其技術、設計和品牌的認同時,中國的眼鏡產業才算真正擦亮了眼前的 " 鏡片 ",看清了未來,也讓世界看清了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