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松果財經
商業的本質就是市場剛需加上產品牛逼。這話大致的意思來自長春高新 2024 年的股東大會。
7 月 2 日,長春高新發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金賽藥業研發的 1 類新藥——注射用伏欣奇拜單抗(商品名:金蓓欣)已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批準上市。消息如同巨石投湖,在資本市場上激起巨大漣漪,推動長春高新股價罕見漲停。
一款 " 防火系統 ":重塑一個被 " 滅火器 " 主導的巨大市場
要理解金蓓欣的戰略價值,首先需要審視其所處的市場——一個需求巨大但現有解決方案存在明顯缺陷的領域。
痛風,在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2021 年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顯示其擁有超過 1466 萬的確診患者,而潛在的高尿酸血癥人群更是高達 1.77 億。
然而,與龐大的患者基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治療手段的相對落后。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堿乃至激素,其核心作用更像是一個個 " 滅火器 " ——它們能在痛風急性發作時,迅速撲滅疼痛的 " 火焰 ",但對于預防下一次 " 火災 " 的發生卻收效甚微。
而且,反復發作背后所代表的持續性炎癥狀態,會顯著增加患者心臟、腎臟等關鍵器官的長期健康風險,痛風患者發生心梗、卒中及慢性腎病的風險遠高于常人。
問題的根源,在于一種名為白介素 1- β(IL-1 β)的促炎細胞因子。它像是炎癥反應的 " 總開關 ",在痛風急性期和間歇期都處于高水平,持續驅動著對身體的損害。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這一根源性問題,因此只能停留在被動 " 救火 " 的層面。
金蓓欣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從 " 滅火器 " 升級為了先進的 " 防火系統 "。
論 " 滅火 " 能力: 在急性發作的 72 小時內,金蓓欣的鎮痛效果與強效激素復方倍他米松相當,證明了其強大的快速起效能力。
論 " 防火 " 能力: 這一點是其真正的顛覆性所在。數據顯示,單次給藥后,金蓓欣能將患者在 12 周內的首次復發風險降低 90%,在 24 周(6 個月)內降低 87%。
這種將 " 快速強效鎮痛 " 與 " 卓越的長期復發控制 " 相結合的特性,意味著它有望將痛風的臨床治療范式,從 " 發作后被動鎮痛 " 的惡性循環,轉向 " 主動進行長期炎癥管理 " 的良性軌道。
這一臨床價值的突破,直接對應著巨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傳統藥物因其局限性,僅支撐起一個約二三十億元的市場規模。而隨著金蓓欣這類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遠期健康風險的創新藥入場,市場有望被極大地激活。
浙商證券預測,到 2030 年,中國痛風藥物市場規模將增長至 108 億元,更有樂觀的測算認為,創新藥有望將這一市場的天花板推高至 300 億元。對于長春高新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可以承載巨大期望的藍海市場。
一個新故事,等待大局逆轉
金蓓欣的獲批之所以如此關鍵,是因為它恰好出現在長春高新最需要一個新故事的時刻。要理解這份迫切性,必須回溯公司過去三年的艱難歷程。
長春高新的崛起與困境,和 " 單一產品依賴 " 脫不開關系。其子公司金賽藥業的生長激素,憑借先發優勢和強大的市場運作,在長達十數年的時間里,都是一臺不折不扣的 " 印鈔機 ",為公司貢獻了八成以上的營收,也一手鑄就了其 " 東北藥茅 " 的輝煌。
比如 2022 年,生長激素被正式納入集采,雖然長春高新以相對溫和的降價中標了部分項目,但 " 躺著賺錢 " 的暴利時代宣告結束,產品的利潤空間被明確壓縮。
比如競爭加劇,長期以來,長春高新在長效水針領域享有獨占市場的紅利。但近年來,特寶生物、諾和諾德等國內外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相繼申報上市,市場格局即將從 " 一家獨大 " 轉向 " 群雄逐鹿 "。
再比如需求見頂,生長激素的核心用戶是兒童,在新生兒數量趨勢性減少,以及宏觀經濟環境下部分家庭支付意愿和能力下降的雙重影響下,市場對其預期悲觀。
這些因素的疊加,讓長春高新在 2024 年交出了近二十年來首份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的年報,其中歸母凈利潤同比銳減 43.01%。而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并未有明顯改善。資本市場早已提前預演了這一結局,這也是其股價自 2021 年高點以來持續下跌的核心邏輯。
當唯一的引擎動力減弱,整艘巨輪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速的風險。
面對這種局面,長春高新的管理層展現出了強烈的求生欲。公司的戰略重心,開始向 " 多元化 " 和 " 創新研發 " 進行一次艱難而堅決的轉移。子公司百克生物的帶狀皰疹疫苗曾在 2023 年被寄予厚望,但其業績表現在次年便出現大幅滑坡,未能承擔起第二增長曲線的重任。
最終,所有的壓力與希望,都聚焦在了創新藥自主研發之上。由長春高新董事、總經理金磊親自掛帥的金賽藥業,成為了這場突圍戰的主力軍。
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細節是,在公司整體業績承壓的背景下,長春高新的研發投入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逆勢上揚,近三年來從 16.6 億元翻倍增至近 27 億元,研發費用率也從個位數一路攀升至 16% 以上。
在創新藥研發 " 九死一生 " 的定律面前,巨額的投入能否換來一個確定的回報,始終是未知數。而金蓓欣的獲批,正是這場豪賭迎來的第一次,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次勝利開牌。它用事實證明,長春高新的研發戰略,能夠結出真正具備商業價值的果實。
系統性的重構是否由此開始?
金蓓欣的上市,并非一個孤立的事件。
首先,它極大地改善了公司的產品管線敘事。正如公司總經理金磊所言:" 以后見了長春高新別老提生長激素,要多提提金蓓欣。" 這背后,是公司急于擺脫單一標簽,向市場展示一個更多元、更富想象空間的未來。
在金蓓欣之后,長春高新的研發管線中還儲備了用于治療甲狀腺眼病、晚期實體瘤等多個領域的創新藥品種,部分已獲得美國 FDA 的臨床試驗許可。金蓓欣的成功,為后續產品的價值評估和市場信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過去這段時間,長春高新動作頻頻:一方面通過數輪總金額近 10 億元的回購和 A 股中鶴立雞群的高比例分紅,向市場傳遞穩定信心的信號;另一方面,則剛剛宣布啟動 H 股上市的籌備工作。
而且,長春高新在 5 月 17 日的金賽藥業研發日活動上,曾經披露一個消息,金賽藥業今年會有 license-out。港股上市是否與此有關?我們不敢肯定,但長春高新今年必然還有大新聞。
回頭看,長春高新在痛風市場面臨的競爭其實并不算小。
在抗 IL-1 β 靶點上,三生國健的同類藥物已緊隨其后申報上市。而在更廣泛的痛風創新藥領域,恒瑞醫藥、一品紅等國內藥企巨頭也已在新型 URAT1 抑制劑等不同技術路線上重兵布局。
剛剛過去的 6 月,衛材(中國)宣布痛風新藥多替雷諾已經抵達浦東機場,預計這個月就有可能投入市場。有投資者之前比較激動:" 多替雷諾療效非常明顯并且具有快速降低尿酸的效果,并且幾乎無毒副作用,長春高新還給金蓓欣花大資源干嘛?"
金蓓欣雖然擁有先發優勢,但未來的市場份額,仍需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去拼搶,這是長春高新提前投入資源和人力的邏輯。
一款創新藥從獲批到真正成為 " 重磅炸彈 ",需要一個漫長的商業化過程。渠道的鋪設、市場和醫生的教育、以及最為關鍵的醫保準入談判,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場硬仗。
金蓓欣不會在短期內彌補生長激素業務下滑所帶來的業績缺口,就像長春高新當年也花了 8 年才讓生長激素賣過一個億,走到今天的百億規模。但作為長春高新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性勝利,這盤關乎其未來命運的棋局,已經因這枚關鍵棋子的落下,而變得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