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下午,華夏銀行發布公告稱,其部分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原定于 2025 年 4 月啟動的 3000 萬元自愿增持計劃,因定期報告窗口期及市場波動影響,目前暫未實施,但增持主體仍承諾將在剩余期限內完成。這一計劃是銀行業年內密集增持現象的縮影。
江蘇銀行 7 月 10 日公告,公司高管、部分董事、監事及中層以上干部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起實施的增持計劃已提前完成。截至 7 月 9 日,相關增持主體通過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 216.48 萬股,投入資金 2427.82 萬元,占本次增持股份計劃金額下限的 121.39%。2025 年以來,已有蘇州銀行、成都銀行、蘭州銀行、江陰銀行等超 10 家銀行披露股東或高管增持計劃,部分案例已超額完成。
這一系列動作表明,銀行板塊正成為內部資本增持的焦點領域,市場對其長期價值的認可度逐步提升。
高管增持 傳遞信心信號
今年以來,中國銀行業內部資本對自身股票的增持行為呈現出明顯的加速趨勢。這種增持并非單一現象,而是由銀行高管團隊與主要股東共同推動的復合行動。
在高管層面,多家銀行的管理層、董事及監事紛紛啟動增持計劃。華夏銀行的公告顯示,其內部人士計劃在未來數月內投入至少 3000 萬元增持自家股票,盡管因信息披露窗口期的限制,實際操作有所延后,但計劃仍在推進。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江蘇銀行,其高管團隊等在計劃期內不僅按時出手,還超額完成了增持目標,投入資金達到計劃下限的 121.39%。這表明,部分銀行內部人士對增持時機的把握更為精準,或在市場波動中看到了增持的價值。
除華夏銀行、江蘇銀行外,浙商銀行也在 4 月宣布,其部分董事、監事、高管及主要部門負責人計劃投入不少于 2000 萬元增持股份。這顯示出,增持并非個別銀行的行為,而是行業內部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高管團隊的增持,通常被市場解讀為對銀行未來經營狀況和股價表現的一種內部信心表達。他們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直接承擔市場風險,這種行動本身就傳遞出對銀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股東增持 大額資金背后的長期布局
除高管外,銀行股東的大額增持同樣值得關注。
6 月 11 日,青島銀行公告稱,青島國信集團擬通過子公司增持該行股份,增持后持股比例預計不超過 19.99%。此前,蘇州銀行大股東蘇州國際發展集團累計增持 1.18 億股,占總股本的 2.63%,增持金額達 8.56 億元,遠超原定的 3 億元下限。
此外,4 月 8 日,郵儲銀行控股股東中國郵政集團宣布,已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方式增持郵儲銀行 1991.02 萬股 A 股股份,并表示計劃繼續增持。同日,成都銀行的主要股東,由成都市國資委實際控制的企業成都產業集團和成都欣天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宣布了增持計劃。光大集團則計劃在未來 12 個月內增持光大銀行 A 股股份,增持比例合計占總股本不超過 2%。這輪增持浪潮中,銀行股東的身影頻繁出現,他們或已完成部分增持,或公布新的增持意向。
這種高管與股東同步增持的局面,形成了合力。高管增持體現了對銀行經營管理的信心,而大股東增持則往往關聯更深層次的考量,可能涉及對銀行長期戰略的支持、對特定業務板塊的看好,或是基于對銀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判斷。兩者疊加,共同構成了銀行股增持潮的重要特征。
平安證券 7 月 9 日發布的研報顯示,資金流向的變化是推動板塊估值修復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一方面被動指數的持續擴容帶來了穩定的資金流入,板塊 高權重的特征仍將持續推動資金的流入,一方面銀行板塊低波高紅利的特征更易獲得險資等中長期資金的青睞,目前板塊平均股息率達到 3.86%,結合監管一系列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措施,預計板塊的股息配置價值吸引力仍將持續。
增持效果 短期提振與長期挑戰
從市場反應看,增持公告通常對股價形成短期支撐,但長期表現仍取決于銀行業基本面。江蘇銀行在 7 月 10 日公告后,當日股價上漲 0.74%;蘇州銀行 6 月 26 日披露增持進展后,當日上漲 5.06%,但次日下跌 2.41%。
目前銀行板塊估值處于歷史低位。截至 7 月 10 日,A 股銀行板塊平均市凈率(PB)為 0.6 倍,部分城商行低于 0.5 倍,而股息率普遍超過 5%。這一背景下,增持行為可能加速估值修復。但需注意的是,華夏銀行等案例顯示,部分增持計劃受市場波動影響存在延期風險。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銀行業盈利模式轉型。凈息差收窄、資產質量分化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若增持僅停留在短期維穩層面,而非伴隨經營效率提升,其市場效應將難以持。銀行高管和股東的增持潮提供了一個觀察銀行內部信心的窗口,但投資決策的基礎,仍需建立在扎實的基本面分析之上。
銀行股的增持潮既是高管層對低估值的糾偏嘗試,也是對政策導向與行業前景的投票。然而,其真正意義不在于增持金額的多寡,而在于能否成為銀行業轉型的催化劑。當增持從 " 被動維穩 " 轉向 " 主動價值發現 ",市場或能迎來更健康的估值體系。對于投資者而言,需理性區分 " 信號價值 " 與 " 實際價值 ",在關注增持動作的同時,更應聚焦銀行的資產質量、盈利結構等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