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下世界的關鍵變量一:技術環境
有人問我:為什么你今天要特別強調 " 知識社會 " 這個概念,知識不是早就有了嗎?我的回答是:因為今天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變了。
原來工業社會的基礎設施可能是電力、高速公路、鐵路等等;但今天,數字技術成為社會運行的基礎設施。這一轉變帶來的可能是組織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人類有三種基本活動的場景:
· 物質生產活動——客觀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
· 人際交往活動——社會世界——人與人的關系
· 自我意識活動——主觀世界——人與自我的關系
在農業和工業社會,物質生產活動一直是主導,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活動則更多是輔助性的,難以直接產生經濟價值。
而如今,數字技術以廣泛連接和互惠共享為特征,擴展了人類活動的邊界。人類活動從有邊界的物理世界,延伸到無邊界的數字世界,甚至是虛擬世界。物質生產活動、人際交往活動以及自我意識活動,都有了現實的應用場景,也就能夠直接參與價值創造。因此,社會產生價值的空間變得完全不同。
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基于人際交往活動產生的經濟價值,其實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直播是基于人際交往活動的商業模式,數字技術為整個產業提供供給和幫助,產生了一個萬億規模的市場。過去的零售市場沒有直播的商業模式,2024 年,我國職業主播達 3000 多萬人,直播電商規模過萬億元。這就是人際交往活動帶來的經濟價值。
隨著人際交往活動成為一種主要活動,自我意識活動也日漸凸顯出它的現實性,它是人際交往活動的內化與深化。
在杭州,一群平均年齡在 35 歲左右的年輕人承包了一些荒涼的村落,在里面打造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一個小的生態閉環。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依靠是他們對于意義的創造,對生活的理解。
為什么這些年輕人可以做得到?因為得益于數字技術,所有的供應可用配送的概念去做,即地理距離的障礙被消除,這就讓人際交往活動和自我意識活動的現實場景,得以全部呈現。
數字技術環境讓一切都變得互聯、具有共享的可能性,每個場景都可能成為新的價值來源。
02 當下世界的關鍵變量二:制度環境
組織形式、組織方式,或者說組織狀態的選擇,跟制度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會看到,今天的制度環境特別強調 " 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種共生關系在企業實踐領域同樣顯現出新的效能,并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今天,企業與社會建立了更加緊密的關系,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績效的必選項。政府層面或產業層面激勵型的 " 硬性 " 制度規則或 " 軟性 " 制度規范,在各個領域推動共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基于對產業共生的理解,很多地方和企業開始形成有益的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或生態平臺,包括中信建設打造的 " 聯合艦隊 "、大亞灣新興產業園,以及深圳福田致力打造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新平臺等。
在組織制度的變革中,與共生相關的核心制度特征包括:
(1)互為主體的關系契約,約定各方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
(2)基于使用權的資源互通,打破所有權區隔,形成共享使用權的資源配置;
(3)決策信息共享,相關主體進行目標策劃和活動執行,并將信息進行共享;
(4)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不但要進行數字技術和資源共享,而且要對價值進行合理分配。
在這之前,組織之間的共生關系只是兩個及以上的組織之間的互補關系,如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但這個互補關系在利益最大化這一目標下是局部的、不穩定的、短暫的。
而今天的組織共生關系,不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實現互為主體的共生關系的常態化與可持續。
03 共生關系的孕育
技術環境和制度環境這兩個關鍵變量,就使得我們今天看到共生關系的出現。大家可能在很多場景中已經能夠感受到了。
無論是產業之間的共生、企業與社會的共生,還是 " 一帶一路 " 等全球共生的中國實踐,其實都是在孕育一種共生關系。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并認同,應該以整體視角看待自身、社會以及自然,并將自身納入人類共同發展的框架之中。在這方面,中國傳統文化與智慧彰顯出其價值與意義。
在《共生理念》這本書中,我和秦子忠老師也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做了一個梳理和總結,主要強調兩個部分:
· " 天人合一 " 的整體觀,這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
· 《易經》的 " 馭變之理 ",也就是怎么駕馭變化的內在邏輯。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在講整體,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聯和流變。
組織理念轉換為 " 共生理念 "
認知的進化要求我們超越二元論,這推動我們在組織的實現上,也要從 " 博弈關系 " 轉向 " 共生關系 "。
只有進行這個轉變,組織才可能在數字時代,實現自身的目標并持續發展。如果依然停留在 " 零和博弈 " 的舊思維,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尋求價值創造和讓整體進步,那么作為組織本身而言,也很難持續存在。
所以這本書最終就落到了 " 共生理念 " 上,這就是組織自身進化在范式上做出的改變。我們認為," 共生理念 " 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強化:
· 互為主體:主體 - 主體關系是強化共生理念的出發點。
· 互作效應:多個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產生的效應。
· 價值共創:兩個或多個主體共同生活在一起,各方基于相互的依賴和生存而平衡利弊。
· 整體進化:各主體有更強的生存能力,使得種群整體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
我們期待 " 共生理念 " 能夠不斷得到強化,從而平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因持續變化而產生的挑戰和焦慮,并且更好地發揮人的主體創造性以及價值貢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