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
8 月 4 日,高通中國官方發文,IEEE802.11bn 標準預計將于 2028 年完成,并將成為 Wi-Fi 8 的基礎。
在文中,高通中國針對 Wi-Fi 8 的主要特性、定義,以及基礎建設等內容進行了前瞻介紹:Wi-Fi 8 的目標是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優先保障可靠的性能表現,即使在網絡擁塞、易受干擾且移動性強的場景中,也能提供出色的連接。
不得不感嘆,Wi-Fi 領域的內卷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很多人連 Wi-Fi 7 都沒用上,大廠們就已經開始展望 Wi-Fi 8 了。
并且,Wi-Fi 6 和 Wi-Fi 7 主要卷的方向是網速、頻段、帶寬等參數,而 Wi-Fi 8 這次瞄準的目標卻是穩定性與可靠性。
這種方向的轉換代表著什么?目前的 Wi-Fi 7,市場應用情況如何?而 Wi-Fi 8 未來會成為 Wi-Fi 7 的升級替代版,還是創造新的應用場景?
從 Wi-Fi 1 到 Wi-Fi 7
無線網絡技術自 1997 年首次標準化以來,已經歷了七代重大更新。而 "Wi-Fi 1" 到 "Wi-Fi 7" 是業界為了方便消費者理解而采用的簡化命名方式,其真實對應的是 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制定的 802.11 系列無線局域網協議標準。
每一代 Wi-Fi,對應一個 802.11 的子版本,隨著版本演進,速率、頻段、穩定性、安全性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Wi-Fi 2 ( 802.11a ) 與 802.11b 同期發布,但采用了不同的技術路徑。它使用了干擾較少的 5GHz 頻段和更高效的 OFDM 技術,提供了高達 54Mbps 的數據傳輸速率。然而,由于 5GHz 信號的物理特性,其覆蓋范圍和穿透能力不及 2.4GHz,加之早期設備成本高,導致其普及率遠低于 802.11b。
Wi-Fi 3 ( 802.11g ) 標準于 2003 年推出,有效地整合了前兩代技術的優點。它將 802.11a 的 OFDM 技術應用在普及率更高的 2.4GHz 頻段上,實現了與 802.11a 相當的 54Mbps 速率,同時保持了對 802.11b 設備的向后兼容。這一特性使其迅速成為市場主流,推動了家庭無線網絡的普及。
Wi-Fi 4 ( 802.11n ) 標志著 Wi-Fi 性能的一次重大突破。該標準通過首次引入 MIMO(多輸入多輸出)技術,利用多根天線同時收發數據,極大地提升了吞吐量和連接穩定性,理論速率最高可達 600Mbps。同時,它也是首個支持 2.4GHz 和 5GHz 雙頻段工作的標準,為高清視頻流和在線游戲等高帶寬應用提供了可靠支持。
Wi-Fi 5 ( 802.11ac ) 標準于 2013 年發布,專注于提升 5GHz 頻段的性能。它通過支持更寬的信道帶寬(如 80MHz 和 160MHz)和引入更高效的調制方式(256-QAM),進一步提升了傳輸速率,理論值可達 6.9Gbps。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 MU-MIMO(多用戶 MIMO)技術,允許路由器同時向多個設備發送數據,改善了多設備連接場景下的網絡效率,以滿足 4K 視頻流等更高需求。
Wi-Fi 6 ( 802.11ax ) 于 2019 年推出,其設計重點從單純提升峰值速率轉向優化網絡整體效率和容量。關鍵技術 OFDMA(正交頻分多址)能夠將無線信道劃分為更小的資源單元,分配給多個設備同時使用,從而顯著降低了高密度設備環境下的延遲和沖突。此外,TWT(目標喚醒時間)技術則有效降低了物聯網(IoT)設備的功耗。
Wi-Fi 7 ( 802.11be ) 作為最新一代標準,于 2024 年逐步商用,旨在滿足未來前沿應用的需求。其核心創新包括支持 320MHz 超寬信道、采用效率更高的 4096-QAM 調制,以及最具變革性的 MLO(多鏈路操作)技術。MLO 允許設備同時在多個頻段上建立和使用數據鏈路,可實現速率聚合或無縫切換,從而獲得極高的吞吐量和極低的延遲。這些特性使其能夠支持 8K 視頻流、AR/VR、云游戲及工業自動化等對網絡性能要求極為嚴苛的應用場景。
Wi-Fi 7, 略顯尷尬
目前,Wi-Fi 7 的市場形勢并不明朗。往前看,Wi-Fi 6 的紅利還遠未吃盡,身后 Wi-Fi 8 也已在逼近。Wi-Fi 7 的商業化進程在一步步推進當中,然而有關其是否實用的爭議也很大。
往好的一面看,自 2024 年 1 月開放認證以來,全球 Wi-Fi 7 的商用進程正在加速。Omdia 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全球 23% 的電信運營商已向用戶推出 Wi-Fi 7 相關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高通、博通等國際巨頭的 Wi-Fi 7 芯片覆蓋 3Gbit/s 至 10Gbit/s 全規格,能夠滿足從消費級到企業級的不同帶寬需求,為下游設備制造提供穩定支撐。Counterpoint 預測,2025 年全球 Wi-Fi 芯片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 12%,其中 Wi-Fi 6、Wi-Fi 6E、Wi-Fi 7 設備的占比將達 43%。
在產品生態方面,市場上已出現多種 Wi-Fi 7 設備。華為、新華三、銳捷網絡等廠商已推出適用于不同環境的 AP 產品。消費級路由器市場已有十余款產品在售,價格區間較廣,同時主流旗艦手機也開始集成 Wi-Fi 7 功能,為技術應用提供了硬件基礎。
在具體的應用落地方面,Wi-Fi 7 已在醫療、交通、制造和大型園區等多個關鍵領域展開試點。例如,在醫療領域,北京協和醫院已利用 Wi-Fi 7 支持手術機器人和 4K 醫學影像的實時傳輸;在大型交通樞紐如上海虹橋火車站,其網絡可為高清監控和旅客漫游提供超過 1Gbps 的穩定吞吐;在智能制造車間,MLO 技術則被用于保障 AGV 無人搬運車的穩定控制。此外,中影制片廠和部分高校也通過大規模部署 AP,滿足了高清制作和高密度教學等專業需求。
然而,Wi-Fi 7 也有自己的難處。
首先,最核心的制約來自頻譜資源的限制。目前,國內尚未將 6GHz 頻段正式劃撥給 Wi-Fi 使用,這直接導致 Wi-Fi 7 最具革命性的 320MHz 超寬信道無法啟用。因此,在中國市場銷售的 Wi-Fi 7 設備,其最大性能表現受到壓制,與高端 Wi-Fi 6 設備相比,實際傳輸能力的提升幅度有限,難以形成驅動用戶大規模換代的 " 體驗代差 "。這從根本上削弱了 Wi-Fi 7 在消費級市場的核心吸引力。
其次,生態與成本構成了普及的障礙。一方面,Wi-Fi 7 的部分核心技術在當前階段尚未完全成熟。例如,MLO 技術仍存在終端兼容性不足的問題,而 4096-QAM 高階調制技術對信號質量要求極高,其實際效果受限于終端與 AP 的距離。另一方面,Wi-Fi 7 設備的制造成本仍高于前代產品。在性能體驗未實現顛覆性提升的背景下,多數用戶為有限增益支付更高采購成本的意愿較低。加之市場上 Wi-Fi 6 終端仍占有相當大的份額,設備與網絡的雙向升級需要過渡周期,進一步減緩了商業化節奏。
再者,部署環境對 Wi-Fi 7 是個大問題。行業專家指出,Wi-Fi 7 的真正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對網絡性能要求極為嚴苛的企業級和工業級應用場景,如智能工廠的多設備協同、遠程醫療的實時數據傳輸、XR 設備的大帶寬低時延交互等。然而,在這些專業環境中部署 Wi-Fi 7 時,企業常常會遇到三大實際且代價高昂的錯誤:一是忽視有線骨干網升級,老舊的交換機與網線無法匹配 Wi-Fi 7 的高吞吐量,使其成為瓶頸;二是忽視惡劣環境下的供電需求,缺乏兼容的供電設備導致 AP 性能下降甚至失效;三是忽視工業現場復雜的射頻(RF)環境,金屬結構和機械設備對信號干擾巨大,若無專業的射頻規劃,將嚴重影響網絡穩定性。
Wi-Fi 8,不一樣
高通表示,Wi-Fi 8 的目標是更進一步,不僅要超越 Wi-Fi 7,更要在最具挑戰性的場景中,實現可量化的性能躍升。根據 IEEE 范圍文件,Wi-Fi 8 將帶來:
在復雜信號環境下吞吐量提升至少 25%。
延遲分布第 95 百分位處的延遲降低 25%。
丟包數量減少 25%,尤其是在接入點之間漫游時。
通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Wi-Fi 7 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先進技術在擁塞、干擾和多設備移動場景下性能衰減嚴重。Wi-Fi 8 則試圖通過引入一整套智能協調機制,改變網絡的運行方式,從而化解這些問題。
Wi-Fi 8 的多接入點協調技術,讓以往相互競爭的多個 AP 能夠協同工作,通過智能地協商發射功率并聯合調整信號波束,最大限度地減少相互干擾,提升整個網絡的實際吞吐量。
此外,為了解決資源分配的效率與公平性問題,Wi-Fi 8 還引入了更精細的調度機制,在保障高優先級任務的同時,避免了低優先級應用的網絡卡頓。在移動性方面,Wi-Fi 8 " 單移動域 " 的概念也確保了設備在不同 AP 間能夠無縫漫游,保障了連接的連續性。
這些技術革新使得 Wi-Fi 8 的價值定位與前代標準產生本質區別,其應用場景也從普通消費級擴展至對網絡要求極為嚴苛的領域,尤其是在以下三大場景中展現出巨大潛力:
首先,在工業自動化領域,Wi-Fi 8 的超高可靠性使其首次能夠勝任以往必須依賴有線網絡的核心生產任務。在智能工廠中,協作機器人、AGV 和 AI 質檢系統等設備需要不間斷的低時延數據流,以實現精準的協同作業。Wi-Fi 8 的多 AP 協調和無縫漫游能力,能夠確保這些移動設備在廣闊的廠區內始終保持穩定連接,避免因信號切換或干擾導致的生產中斷。在智慧醫院,它能穩定支持遠程手術機器人毫秒級的操作指令傳輸、高清醫學影像的實時調閱,以及大規模物聯網醫療傳感器的數據匯集,真正將 Wi-Fi 從便利性網絡提升為關鍵業務基礎設施。
其次,Wi-Fi 8 被視為擴展現實(XR)應用的催化劑,有望打通其普及之路的關鍵瓶頸。XR 設備要實現輕便化、長續航和親民價格,最佳路徑之一就是將密集的計算任務卸載至云端或本地邊緣服務器。這一模式對無線網絡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必須具備超高帶寬以傳輸高清畫面,同時還要有超低且穩定的延遲以避免用戶產生眩暈感。Wi-Fi 7 雖然速率很高,但在復雜環境下的穩定性仍有不足。而 Wi-Fi 8 正是為這種確定性連接而生,其媲美有線的可靠性,將使得 " 云 XR" 成為可能,從而催生出真正具備沉浸感且價格親民的 XR 應用,推動整個生態進入正向循環。
最后,在機場、體育館、交通樞紐等高密度公共場所,Wi-Fi 8 的智能協調和資源管理能力將從根本上改善數千人同時接入網絡時的擁堵狀況。當大量用戶同時進行視頻分享、AR 導航或沉浸式體驗時,網絡不再是簡單的資源爭搶,而是通過智能調度,為每位用戶提供穩定、流暢的連接體驗。同時,這些場所的關鍵安防系統、視頻監控和應急通信等業務,也能在高峰時段獲得可靠的網絡保障。
結語
穩定,是老司機的第一標配。與 Wi-Fi 7 相比,Wi-Fi 8 在最大信道帶寬、頻段、最大物理速率和調制方式等方面基本一致,卻更加強調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中提供更加高效、穩定的連接體驗。
這一轉向也不難理解。拼命在參數上 " 堆料 " 的 Wi-Fi7,在落地時遇到了諸如 "Wi-Fi 7 或成為‘打折最大’的 Wi-Fi 標準?"" 降配后的 Wi-Fi7 路由器你還會選么?""Wi-Fi 7 體驗不如預期 " 之類的爭議。在生態、環境錯配的時候,更高性能反而只是加大了成本,造成用戶的不買賬。
此時,Wi-Fi 8 表示,求快不如求穩,一旦夠穩,更多的應用場景便會隨之誕生。畢竟,AI、XR 等方向是未來的大趨勢。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我們需要一位老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