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經濟觀察報 33分鐘前

      問“稻”平潭:七千年前華南海島最早種稻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安富建 " 同樣是以‘米’為主食的南方人,浙江人吃米超過了 1.1 萬年、福建人超過 7 千年、而廣東人只有 5 千年的歷史。" 根據各地考古發現的 " 最早水稻 ",大致可以這樣描述東南沿海相鄰三省 " 吃米 " 的起點。

      去年 5 月 24 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布了浙江上山文化遺址水稻起源研究成果,首次確認:

      約 1.1 萬年前 " 馴化水稻 " 出現,稻作農業起源。

      這是稻作農業溯源的里程碑事件。為此,當地政府高調召開了一場頗有規模的新聞發布會,昭告世界這一重要發現。新華社、中新社等權威媒體前往現場報道。

      當錨定了稻作農業起源的 " 支點 " 后,水稻種植南下傳播的圖景愈發清晰:在福建閩江流域,福州市大坪頂遺址發現了距今約 7500 年的水稻。繼續往南,廣東珠江流域迄今沒有發現超過 5000 年的水稻考古證據。

      而 " 華南海島最早水稻 " 的發現,稻農 " 出海 " 之早,更是超出了人們想象。今年 2 月,國際考古學期刊《考古科學雜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7 千年前中國華南沿海島嶼的早期稻農》(《Early Island rice farmer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 during the 7th millennium BP》)。通過對位于福建最大島嶼上的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出土水稻遺存研究發現:早在距今約 7000 年前,稻農已經跨洋到達福建平潭島上。——這也是目前公開發表的華南地區海島發現的最早水稻紀錄。

      該研究第一作者是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生周桂宇通訊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左昕昕研究員和殼丘頭遺址群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人類起源與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研究員

      左昕昕說," 華南沿海島嶼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稻作農業,一是打破了人們對海島上出現水稻可能年代偏晚的固有認知。實際上,殼丘頭遺址群中年代最早的遺址——西營遺址的年代超過距今約 7500 年。在西營遺址也發現了豐富的水稻遺存。這意味著海島水稻出現的時間可能更早,相關研究還在推進中。二是長江下游一批攜帶水稻南下的早期移民,極可能經過海路乘舟抵達閩江口一帶,進入福州大坪頂遺址、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生活。"

      殼丘頭遺址發掘區位置及遺跡分布,功能分區清晰

      (圖源:《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

      抵達平潭的稻農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從東南沿海前往臺灣島,最終走向太平洋島嶼。——這就是南島語族起源與傳播最主流的觀點,即 " 閩臺起源說 "。南島語族是當今 " 世界九大語系 " 之一、唯一分布在海島上的人群。

      " 華南海島最早水稻 " 的發現意味著:在南島語族先民一波又一波遷徙至東南亞島嶼地區過程中,平潭稻農可能是最早的 " 探路者 "。

      左昕昕團隊參與了《科學》發布的世界最早水稻起源研究(浙江上山文化遺址),并主導了 " 華南最早水稻 "(福建大坪頂遺址)、" 華南海島最早水稻 "(殼丘頭遺址群)等研究,近些年主要圍繞福建農業起源與演化等展開工作。

      文博時空邀請左昕昕研究員,展開從萬年水稻起源南下擴散至福建的過程,解讀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 華南海島最早水稻 " 與南島語族的關系,講述如何在 " 水稻荒漠 " 福建平潭尋找幾千年前扎根此地的水稻。

      " 萬年起源 " 的水稻,抵達福建第一大海島

      浙江上山文化(距今約 11000 年~8500 年),是長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是稻作農業起源中心。有 " 中國早期農業村落的樣本 " 之稱的浙江仙居下湯遺址,作為出土器物坑數量最多的上山文化遺址,入選了 "2024 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以上山文化遺址群水稻遺存為研究對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區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研究員團隊于去年 5 月在《科學》發布的 《東亞水稻從野生到馴化的軌跡》(《Rice ’ s trajectory from wild to domesticated in East Asia》)一文指出,馴化水稻出現在距今約 1.1 萬年前。

      完成馴化不久的早期水稻,進入向外傳播的初級階段。呂厚遠曾統計,到 2020 年,我國有明確測年層位、公開發表的早于八千年前的水稻考古遺址有 12 處。今年 1 月再次曝出重要發現。湖南常德澧縣李家崗遺址公布了距今 8000 多年的彭頭山文化時期古稻田遺跡——這是長江中游發現的 " 最早的古稻田 "。

      " 諸多偏早期的考古學文化中,已經發現了人們稻作栽培的實踐。" 左昕昕說," 目前看來,距今 8000 年~7000 年左右,稻作農業進入向外傳播的‘第一個高峰期’"。左昕昕,也是參與《東亞水稻從野生到馴化的軌跡》研究的全國 13 個單位的 19 位學者之一。

      距今七八千年之際,稻作農業起源發展的關鍵階段,各地發現了不少水稻遺存:

      向北,淮河流域的江蘇泗洪縣順山集遺址和韓井遺址、安徽蚌埠雙墩遺址、河南鄭州朱寨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等;

      向西,漢水流域的河南鄧州八里崗和關中盆地的北劉遺址;

      向南,水稻進入閩江流域。

      今天,華南地區農業以稻作著稱,福建屬于水稻大省之一。2024 年,福建省早稻產量領先,在全國 10 個生產早稻的省份中單產位居第一。

      在華南,水稻以福建發現的最早,其他區域(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發現的當地最早水稻種植基本在距今 5000 年前后。

      2017 年,地處閩江下游的福州市閩侯縣大坪頂遺址發現了 10 粒炭化稻,距今約 7500 年。這是目前為止華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

      所謂 " 炭化稻 " 是肉眼可見的水稻。遺憾的是,考古人員無法確認這 10 粒炭化稻是否為本地種植(也可能是攜帶進入)或者為馴化水稻(也可能是野生稻)。2022 年,左昕昕團隊在大坪頂遺址第一期文化遺存發現了大量水稻遺存,主要有大量來自水稻莖葉的植硅體,以及在陶片中發現了稻殼印痕和典型的水稻植硅體

      炭化稻、陶器中的稻殼印痕、水稻植硅體是常見的三類水稻遺存載體。其中,植硅體,是植物高等細胞組織中的二氧化硅顆粒,接近 " 化石 ",芝麻大小的水稻葉片里,有以萬粒計的植硅體。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植硅體化石,有上億年歷史。這為鑒別水稻、研究水稻起源提供了絕佳材料。與之相比,炭化稻屬于有機質,相對容易被人們發現,但不易長期保存;陶器稻殼印痕伴隨人類制陶行為,分布有限。

      最終,大坪頂遺址水稻植硅體的發現,確認了東南沿海地區出現水稻種植的時間不晚于距今約 7500 年。

      早至 7500 年的大坪頂遺址的水稻發現,一度是早期水稻傳播的 "華南孤地",而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的發現說明:稻農早在 7500 年前即已到達福州盆地,不久之后進一步向海洋遷徙登上海島。

      在福建最大的河流閩江口外的東南部,有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海壇島。海壇島是中國大陸距離臺灣主島最近的地方。海壇島屬于福建平潭縣轄區。自 2017 年以來,平潭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西營遺址、祠堂后遺址、殼丘頭遺址等),刷新了人們對于殼丘頭文化的認識,并推早了人類在平潭活動的時間,遺址群入選 "2023 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人造工具(a,c),夾砂陶片(b)和貝殼等(c,d)

      左昕昕 供圖

      今年 2 月,左昕昕團隊發表論文《7 千年前中國華南沿海島嶼的早期稻農》(《First island farmers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結果顯示:早在距今約 7000 前后,稻農已經到達平潭。——這也是目前公開發表的華南地區 " 海島上發現的最早水稻 "。

      " ‘向海而生’的海島先民們,很早便開始接觸農業。這屬于一項顛覆性的認識。" 左昕昕說,在殼丘頭遺址群中,年代最早、距今約 7500 年的西營遺址也發現了水稻遺存," 西營遺址出土的水稻實際上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年代。我們和主要發掘方廈門大學正在進一步合作研究。"

      近年來,考古研究已建立起海壇島殼丘頭遺址群 7500~3000 年考古學文化序列,海島上的稻作農業連續存在。

      平潭島 7000 年以來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

      (圖源:周振宇《考古學視野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

      距今 7000 年之際,福建大坪頂遺址和殼丘頭遺址群的稻作農業幾乎同時出現。此后,直至距今約 5500 年,福建沿海才又出現稻作農業的跡象。這意味著,最早南下的稻農,極可能跨海而來

      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短途航海技術。浙江余姚跨湖橋發現的獨木舟,年代距今約 8200~7500 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期間,存在早期稻農沿海岸線南下進入閩江下游流域的可能性。" 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的峙頭山遺址,是目前已知上山文化在沿海分布的最南端,距福建已不足 200 千米。" 左昕昕說," 這一距離乘坐獨木舟便可以抵達 "。

      后來,人群遷徙可能走陸路,沿閩江水系自北向南傳入閩江下游流域。

      在一波又一波南下稻農中,南島語族先民出海了。

      平潭海島上 " 最早稻農 ",是南島語族先民?

      1954 年 1 月,距閩江口海岸二十多公里的福州閩侯縣曇石村,人們在修建閩江堤壩時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這是福建省考古史上第一個科學考古發掘的史前文化遺址:曇石山遺址。

      幾十年來,歷經十次考古工作,曇石山遺址年代序列清晰,前后包括曇石山下層文化(距今不晚于 5000 年)——曇石山文化(距今 5000-4000 年)——黃瓜山文化(距今 4300~3500 年)——黃土侖文化(距今 3500~3000 年)。其中,曇石山文化,主要分布于福建北部與中部地區,不僅是福建省第一個被確認,而且是東南沿海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福建新石器時代考古始于曇石山。曇石山遺址是構建了福建史前文化演變的標尺之一。在大坪頂遺址種植水稻發現之前,福建沿海最早的種植水稻遺存可以追溯至曇石山下層文化層(距今約 5500 年左右,出現在閩江下游白頭山遺址)。2021 年,曇石山遺址成為 "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 福建省唯一入選項目。

      學者們認為,追溯曇石山下層文化的源頭,最接近的是年代更早的殼丘頭文化(距今 6500~5000 年)。殼丘頭文化,是福建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殼丘頭文化先民以 " 以海為生 ",是福建乃至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發現。

      對殼丘頭遺址群的考古發掘顯示,早在距今 7000~6000 年,人類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向沿海島嶼遷徙、開發海洋。對殼丘頭遺址群的持續發掘,初步厘清了距今超過 7000 年以來的東南沿海文化面貌。

      曇石山遺址之后,殼丘頭遺址群成為福建史前考古史上的又一重要坐標。

      2024 年 12 月 16 日,殼丘頭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首次集中展示了福建沿海新石器時代最新考古成果。今年 4 月 9 日,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在殼丘頭遺址博物館揭牌成立,這也是中國考古博物館首個分館。

      中國考古博物館是中國歷史研究院下設的國內首家國家級考古專業博物館,而殼丘頭遺址群這一輪發掘工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持。

      西營遺址出土貝殼

      殼丘頭遺址在 1985 年開展首次發掘,之所以持續受到國內外關注,更在于它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的關鍵基地。

      廣泛使用的南島語族原本是一個基于語言學的狹義概念,南島語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一個大語系,世界九大語系之一,其分布地域東到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到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南到新西蘭。

      時至今日,南島語族的概念在語言學基礎上,被注入族群與文化的內涵。南島語族的源頭在哪里?

      南島語族起源最為主流的是 " 閩臺起源說 "。南島語族起源于中國東南沿海,在族群發展史上,臺灣島是第一站。距今約 6000 年~4500 年的大坌坑文化,是臺灣島上最早的陶器文化、新石器時代的起點。考古學家張光直認為這支文化的源頭應該在大陸東南沿海一帶,殼丘頭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南島語族的祖先文化之一。實際上,平潭殼丘頭文化及與之接近的金門富國墩文化、臺灣大坌坑文化,是過去人們尋找南島語族先民最主要的三大文化類型。

      平潭,被視為南島語族人群從東南沿海向臺灣島遷徙的 " 第一塊跳板 "。

      基于這一認識,2004 年 5 月,殼丘頭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此次發掘是中美合作項目 " 東南史前航海術和南島語族 " 研究,其中,美方考古領隊為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畢士普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焦天龍。焦天龍也是張光直的博士生,兩人在學術觀點上一脈相承;中方領隊為福建博物院研究員范雪春(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現任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

      此次發掘面積有限,最重要的收獲是初步確立了殼丘頭文化的年代。經過測年,學者們認為殼丘頭文化的年代應該在距今 6500~5500 年。因為采集的數據樣本有限,該文化確切的年代及是否會持續長達 1 千年之久而不中斷,需要更多測年數據的發布。

      時隔多年之后,2017 年開啟的這一輪發掘,殼丘頭及周圍遺址群首次大范圍揭開。今年,左昕昕團隊發布的《7 千年前中國華南沿海島嶼的早期稻農》對殼丘頭文化的綜合年代學分析表明,殼丘頭文化在距今約 6800~6300 和 5800~5300 年之間存在 2 個人類活動高峰期。這一研究是對殼丘頭文化年代研究的重要補充。

      在確認了殼丘頭文化存在年代的同時,殼丘頭遺址群水稻的發現,還豐富了南島語族擴張的細節,為 " 閩臺起源說 " 提供了證據支撐。

      作為 " 閩臺起源說 " 的重要主張者,澳大利亞考古學家貝爾 · 伍德和焦天龍認為,稻作農業傳播所導致的人口增長是南島語族先民從東南沿海向外擴張的根本原因。南島語族農人和水手將起源于長江下游杭州灣一帶的稻作農業,經航海傳播至臺灣島,并不斷擴張。他們認為,最早的開拓者很可能是來自年代接近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 7000 年~5000 年)等。

      左昕昕說," 平潭發現的‘華南海島最早水稻’,說明至少早在距今 7000 年前后,稻農已經跨海到達平潭島上,開啟了南島族先民南下的序曲。"

      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及島嶼東南亞考古遺址發現的主要的水稻遺存證據

      以稻農為主要擴張人群的 " 閩臺起源說 ",成為當下南島語族研究語言學和考古學的主流敘事。

      不過,這種單一線性的理論已經開始受到部分學者的重新思考。周振宇有文章指出," 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是一波波的浪潮,亦或稱之為趨勢 "" 幾乎不可能確定某一個遺址或者文化就是南島語族的最早源頭,因此我們所有的發現都是在這個趨勢中間的節點。"

      東南沿海的南島族起源研究史前遺址分布

      他認為,單一線性的理論無法厘清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過程," 至少我們認為目前學術界最為主流的‘閩臺起源說’中,臺灣并不是唯一途徑和跳板,不能忽視大陸東南亞的陸上路線,作為陸地生物的人類,海洋遷徙應該不是唯一途徑,此路線同樣有多種遷徙途徑。"

      南島語族先民 " 執水稻 " 出洋,尋找星辰大海。中國大陸是否還存在南島族先民?

      焦天龍、范雪春合著的《福建與南島語族》一書提出 "閩越國是福建南島語族的國家。" 閩越國是福建真正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也是西漢初期東南沿海最強大的諸侯國(甚至超過南越國)。史籍記載,公元前 110 年,閩越國被漢帝國所滅,上層貴族悉數內遷。福建地區人口數量驟減,本地原有的土著文化受到打擊。南島語族在福建地區的發展中斷,走向中原化。其后,本地南島語系元素融入了閩南方言。

      來自 " 水稻荒漠 " 海島的意外發現

      2017 年底,左昕昕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結束博士后生涯后,舉家搬遷到福建,入職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點從事新生代古生態、環境考古與植物考古研究。

      " 遷居福建緣于導師推薦,因福建缺乏相關領域的人才。"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左昕昕在福建開展研究工作逐漸進入狀態,近些年和福建考古院、福州市考古隊、曇石山遺址、殼丘頭遺址等文物機構建立起深入合作。左昕昕先后主持的多項國家級項目均圍繞福建本地的區域環境演變、農業傳播。

      左昕昕來福建,正好趕上殼丘頭遺址最近一輪發掘。2018 年,受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邀請,左昕昕第一次踏上了平潭。當時研究重點是進行平潭環境演變的恢復。

      " 初到平潭,我對發現水稻沒有任何預期。" 左昕昕說。

      平潭的自然環境似乎不適宜種植水生作物。島上常年大風吹,海灣地區全年大風(7 級以上)的天數占 1/3(有 125 天);夏季大旱出現概率(達 54%)為福建省最高。平潭數百平方公里的范圍,相當大的面積被風成沙所覆蓋。當地盛傳平潭 " 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 "。平潭以花生、地瓜等適合夏季生長的塊莖類植物為主,近些年才引進了極少面積的水稻種植。" 平潭有明確文字記載種水稻的歷史,不超過 1000 年。在宋至明朝期間首次被引入該島,一直以來并不是島上農業的主流。" 左昕昕說。

      毫無疑問,平潭的水稻種植曾長期中斷過。

      在之前的兩次考古發掘中,殼丘頭沒有發現過植物遺存,學者普遍認為殼丘頭人以采集漁獵為主,是典型的海洋生存模式。平潭紅黃土壤呈酸性,加上風沙,島上不利于有機物的保存,導致依賴 " 浮選法 "(依靠水的密度,發現較大顆粒的炭化稻)發現農作物在本地考古中幾乎 " 失靈 " 了。

      水稻植硅體因為穩定性強、留存時間久,而成為平潭乃至福建(大坪頂遺址等)水稻研究的利器。

      福建海壇島與殼丘頭遺址群位置及周圍地形

      紅色三角標志分別是 "KQT- 殼丘頭遺址 ""CTH- 祠堂后遺址 "

      起初,左昕昕和同事們帶著儀器前往平潭殼丘頭遺址附近的地層做地質鉆探。地表往下 3~4 米范圍布滿黃色的沙子。令人意外的是,在沙層之下,有約 40 厘米厚的灰黑色的淤泥層。經過對淤泥層里的植物檢測,發現了谷物類的植物遺存,推斷是水稻,年代距今約 3000 多年。這也是平潭第一次發現水稻植硅體。

      " 既然這一片地層里有水稻,那么殼丘頭遺址內會不會也有?" 新發現引發了左昕昕的興趣。

      循著這條線索,左昕昕團隊和周振宇團隊合作,對殼丘頭遺址和祠堂后遺址進行了詳細樣品采集,最終發現了大量水稻植硅體,并且具備三類水稻特有的植硅體類型(雙峰型、水稻扇型和并排啞鈴型)。與此同時,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有稻殼印痕。值得注意的是,殼丘頭遺址在島的東北端,而祠堂后遺址在島的南端。兩個遺址之間的距離有幾十公里遠。這充分說明了殼丘頭遺址群早期人群已經開始種植水稻。

      殼丘頭遺址和祠堂后遺址采樣現場圖

      殼丘頭遺址群水稻的大量發現,讓左昕昕從環境演變維度思考,幾千年以前平潭的自然環境可能與現在人們看到的存在較大差異,一些低緩地帶曾經發育了濱海濕地。平潭自然環境的復原是未來可能的研究主題。

      水稻從距今約 7000 年左右,沿著海路,傳入福建平潭并持續存在。當時,水稻種植仍然只是人們采集漁獵之外獲得的食物補充。

      繼曇石山文化之后,福建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區興起了黃瓜山文化(距今 4300~3500 年)。水稻終于成為福建先民的主糧,福建真正進入農業社會。

      參考資料:

      周桂宇、左昕昕、周振宇、靳建輝、范雪春、衛俊杰等:《7 千年前中國華南沿海島嶼的早期稻農》(《Early Island Rice Farmers on the South China Coast during the 7th Millennium BP》),《考古科學雜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25 年 2 月

      左昕昕、戴錦奇、吳衛、靳建輝、葛威、王銀平等:《東南沿海地區 7500 年前水稻種植的微體化石證據》,《中國科學 : 地球科學》,2022 年 12 月

      周振宇:《山海之間——考古學視野下的南島語族人群早期文化交流》,《南方文物》2021 年第 6 期

      焦天龍、范雪春:《福建與南島語族》,2020 年 11 月

      馮源、張泉、譚晶晶:《實證遠古中國馴稻史》,《瞭望》,2024 年 6 月

      圖片 | 左昕昕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理性·建設性

      訂閱

      覺得文章不錯,微信掃描分享好友

      掃碼分享

      熱門推薦

      查看更多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内射高清|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小说|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1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日本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视频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乱码|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精品成人乱色一区二区| 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