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能源乘用車已是 " 百團大戰 ",皮卡則像一塊被忽視的冷門賽道。冷,不代表沒價值——相反,它是美日巨頭牢牢把控的利潤洼地。
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皮卡銷量約 550 萬輛,柴油車占比 78%,在東南亞、拉美甚至超 90%。全球多數用戶依然踩著柴油發動機出門,卻缺乏選擇。與此同時,中國乘用車新能源滲透率已達 35%,皮卡卻只有約 2%。
這就是 " 冰 "。新能源風口洶涌,卻繞過了皮卡。與之對照的 " 火 ",是利潤天花板的固化。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10 萬美元以上高端皮卡,福特和豐田瓜分了 89% 份額。全球皮卡的利潤密碼,幾乎寫滿在美日巨頭的賬本上,而中國品牌連定價權都談不上。
這正是奇瑞 RELY 威麟想要撕開的 " 鐵幕 " ——用 " 油電平權 " 狙擊福特和豐田。
不久前的成都車展期間,RELY 威麟皮卡品牌事業部總經理張佳明直言,長期以來中國皮卡在全球帶著 " 廉價工具 " 的緊箍咒,沒有品牌認知,沒有溢價空間,更沒有定價權。
這句話直戳痛點,也解釋了奇瑞為什么要在今年重啟威麟品牌。從行業邏輯來看,奇瑞重啟威麟的時機并不算冒進。中國混動皮卡市場規模 2024 年達 280.1 億元,全球混動皮卡市場規模 2024 年達 875.31 億元。貝哲斯咨詢預測,至 2030 年全球混動皮卡市場規模將達到 1672.59 億元。
這意味著,全球用戶并不會一腳踏進純電,而是需要柴油與電動之間的過渡方案。而奇瑞威麟恰恰以 " 全能源覆蓋 "(燃油、混動、純電)來匹配這一過渡需求 。
換句話說,中國車企在皮卡領域第一次握住了 " 后發優勢 "。美日品牌在柴油皮卡上固若金湯,但新能源轉型并不徹底;而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技術上已具備領先積累,卻在皮卡賽道幾乎是白紙一張。這張白紙,如今被奇瑞威麟拿在手里,可以重畫一遍。
今年 4 月 RELY 威麟的品牌發布會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我們要做皮卡圈的‘孫悟空’。" 這句話不僅僅是營銷上的金箍棒,更意味著威麟要跳出 " 皮卡等于美國文化 " 的舊劇本,把產品、文化和商業模式都重寫一遍。
技術普惠:" 三大殲滅戰 "
皮卡行業有三塊頑疾:柴油痛點、電動溢價、場景弱智。威麟在成都車展上喊出的 " 技術普惠 ",就是要打三場 " 殲滅戰 "。
1. 柴油痛點的碾壓戰:從 " 拖拉機 " 到 " 靜謐艙 "
行業痛點很直觀:全球 78% 的皮卡用戶依然用柴油發動機,但他們幾乎一邊開,一邊在心里咒罵。啟動像拖拉機,震動像按摩椅,冬天零下 20 ℃時還得等上十分鐘才能吹到熱風 。
張佳明在交流中強調:" 我們打造了全球首款柴油混動專用發動機,實現了五大能力——超凡效能、超輕量化、超靜舒適、超智能熱管理、超可靠耐久性能。"
以智能熱管理為例,傳統柴油車在零下 20 ℃冷啟動平均耗時 8 分鐘,而威麟 P3X 在零下 30 ℃僅需 3 分鐘就能讓車內溫度升至 40 ℃。要知道,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是全球皮卡的潛在大市場,而低溫啟動和靜謐性,正是決定一款車能否在這些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
可以說,威麟在柴油痛點上的突破,是一次 " 碾壓戰 "。它讓柴油皮卡第一次擺脫粗糙的工具屬性,進入到乘用舒適的新階段。
2. 電動溢價的閃電戰:油電同價的 " 產業核彈 "
如果說柴油的硬傷是 " 噪聲震動 ",那么電動皮卡的硬傷就是價格。同級電動皮卡的價格,普遍比燃油車型高出 35%-50%,甚至可能更高 。在美國,Rivian R1T、福特 F-150 Lightning 都是 " 有價無市 ",貴得離譜,卻還經常交付遲滯。
張佳明直言:" 在智能體驗、實用價值和價格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難的選擇。"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暗戳戳地批評傳統電動皮卡的溢價邏輯。
威麟的破解方案是 CTC 一體化電池車架:電池與車架融合,讓結構輕量化 25%、扭轉剛度提升 30%,維修效率提升 20%。結合奇瑞全球供應鏈降本,威麟 R08 EV 和威麟 P2X 想實現油電平價的目標。
這可能是全球第一款能在購車成本上與燃油車打平的純電皮卡。對高強度使用的商用用戶而言,這意味著不到兩年就能收回購車成本。在商用車邏輯里,這比所謂的百公里加速更具殺傷力。
3. 場景弱智的降維戰:從 " 十個接口 " 到 " 樂高貨箱 "
第三個行業頑疾是場景。皮卡明明被稱作多功能工具車,但在智能化和場景化改造上,長期停留在 " 工具理性 " 的低階水平。主流皮卡的改裝接口通常≤ 10 個,能玩的花樣極其有限 。
威麟直接來了個 " 降維打擊 ",比如威麟 P3X 就直接預留了 50+ 拓展接口,從車艙、車身到貨箱,全部開放;同時首創 " 樂高貨箱 ",可實現 20 多種分區組合。
張佳明把這一點描述得很接地氣:" 希望我們的威麟皮卡,能成為您的‘心上人’。" 這句話表面浪漫,實則是強調場景化 " 黏性。能露營、能改裝、能作業,才是真正讓用戶離不開的原因。它讓皮卡從 " 運貨工具 " 變成 " 生活平臺 ",用戶可以像拼樂高一樣開發新玩法。
全球戰場:中國方案的商業原子彈
在皮卡賽道上,中國品牌從來都是 " 局外人 "。過去幾十年,美國人把皮卡當國民車,豐田在澳洲、中東建立了幾乎牢不可破的市場根基。而中國品牌的角色,多半是 " 出口廉價貨 " 的影子。
如今,奇瑞威麟試圖用一套 " 中國方案 ",把這盤棋重新洗牌。
首先在研發維度,在傳統車企的研發體系里,一款新皮卡的開發周期往往需要 36 個月。流程嚴密,卻低效僵化。而威麟走的,是另一條 " 逆向路線 " ——用戶共創,實現了 36 個月從用戶直通產線。
" 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半徑。" 這不是套話,而是實打實的研發方式。根據威麟的數據,僅在過去一年,他們就完成了 36 場全球用戶共創活動,收集到 536 條真實需求,其中 289 項直接轉化為產品功能 。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研發效率提升了 300%。對比之下,美日巨頭還在走實驗室到市場的慢車道,而威麟已經讓 " 用戶需求直通產線 "。
其次在生產維度,跨國巨頭的另一張王牌,是區域市場的 " 定制化溢價 "。比如歐美工廠的定制生產,往往會在成本上疊加 15%-25% 的溢價。但威麟依托 " 開天平臺 ",走的是柔性架構路線:軸距可靈活調整,能夠在中東做沙塵版,在南美做雨林版,卻幾乎不增加成本 。
這就等于打破了 " 地域割韭菜 " 的舊規則,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中國式競爭邏輯:用體系效率削掉對手的利潤奶酪。
相較于研發和生產,文化維度的對撞其實要來得更加復雜。皮卡文化長期由美國主導,它的符號是 " 猛禽 ",是肌肉、狂野、征服。但這種文化在東亞、東南亞乃至歐洲,并不具備天然的親和力。對很多中國用戶來說,F-150 的 " 猛禽文化 ",更像是 " 拿來主義 " 的舶來品。
威麟試圖用 " 麒麟圖騰 " 改寫這一文化敘事,它不同于猛禽,它是中國神話里 " 強大卻不霸道 " 的仁獸。這種文化符號,一方面能承載東方哲學,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在新興市場被接受。
重構全球皮卡產業規則的可能性
皮卡市場正在經歷一次久違的動蕩,威麟的出現,讓以前的規則和邏輯第一次被撼動。
短期看,威麟的 " 油電平權 " 直接撬動了跨國巨頭的利潤結構。在美國,高溢價的電動皮卡可能會陷入價格倒掛;在新興市場,混動和場景化產品則迅速補位,逼迫巨頭重新評估區域定價。
長期看,這是一場成本體系的重構。中國式規模效應和供應鏈優勢正在迫使跨國企業放棄 " 高利潤 " 的定價邏輯,把競爭焦點轉向誰更高效,誰能更貼近用戶需求。利潤率下降只是表象,真正被改寫的,是產業規則。
當技術普惠疊加場景革命,皮卡的定義正在被改寫。它不再只是運貨的鐵皮箱子,而是一個可生長的生態平臺。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中國智造開始挑戰跨國車企最核心的利潤堡壘。
更微妙的是文化。猛禽的狂野,海拉克斯的耐久,如今都遇到了麒麟的平衡與共生。張佳明說:" 改變皮卡的舶來文化,把皮卡重做一遍。" 如果這套敘事成立,中國品牌將第一次在皮卡市場獲得文化輸出的機會。
這種轉變并非錦上添花,而是產業競爭的新層級。當技術、成本與文化三重力量疊加,皮卡的舊秩序就不再穩固。未來十年,它或許不再只是美國的象征,而會成為中國智造重寫全球規則的試驗場。(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李玉鵬,編輯|李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