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華夏能源網獲悉,近日,陜西電力交易中心發布通報稱,華能陜西能源銷售有限公司(下稱 " 華能售電公司 ")與華能銅川照金煤電有限公司(下稱 " 華能照金電廠 ")" 不合理抬高批發交易價格,謀取不當利益 "、" 侵害電力用戶合理權益,擾亂電力市場價格秩序 "。
通報顯示,華能售電公司和華能照金電廠,兩家 " 師出同門 " 的兄弟公司,將年度火電雙邊協商交易中 8 月份的執行價格由 0.380 元 / 千瓦時提高至 0.424 元 / 千瓦時。
也就是說,華能旗下的售電公司和發電廠 " 串謀 ",將批發電價提高了 4.4 分錢。于是," 是可忍熟不可忍 ",陜西電力交易中心出面干預并 " 痛下殺手 ",將事情捅到媒體和公眾面前。
在通報中,陜西電力交易中心給出了頗為嚴厲的處罰決定:對華能旗下這兩公司本次抬價不予受理;給予紅牌警告;記入信用評價事項各扣 100 分;暫停華能售電公司后續年度交易資格,直至整改完畢;暫停華能照金電廠上網電費結算,直至整改完畢。
事件發生后,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強烈關注。蹊蹺的是,華能旗下售電和發電兩公司為何要 " 串謀 "?這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這場 "4 分錢的電價戰爭 " 背后,問題的根源在哪里?
事起陜西降電價
這場 "4 分錢的電價戰爭 " 的起因,是今年以來陜西地方政府出臺的降電價政策。陜西政策的核心是通過壓縮售電公司的利潤,達到為企業降電價的目的。
根據陜西電力交易中心數據,今年 1-6 月,陜西零售市場整體批零價差為 0.0241 元 / 千瓦時。也就是說,售電公司賣給電力用戶的零售電價,比其從電廠獲得的批發電價高出了 0.0241 元 / 千瓦時。
7 月 17 日,陜西電力交易中心發布《告陜西電力市場經營主體書》,提出陜西電力市場存在批發零售價差較大的問題,并羅列了三種情形的抬價方式,將矛頭直指售電公司:
第一,批零價格無法傳導與當下售電公司亂象有關,例如,部分售電公司利用信息差,向用戶傳遞錯誤市場信息,誘導用戶簽訂畸高價格合同;
第二,部分 " 居間商 "(即幫助售電公司與電力用戶牽線搭橋的中間人)與售電公司達成協議,在售電公司給出基本價格的基礎上,通過向用戶抬高價格,從中賺取差價牟利,并與售電公司進行分成;
第三,部分用電企業中負責電力采購的人員與售電公司簽訂明顯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高價合同等。
緊接著,陜西就針對售電公司批零價差過大的問題出臺政策,促使售電公司 " 回吐 " 部分批零價差。
7 月 31 日,陜西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 8-12 月電力市場分時交易結算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在 2025 年 8-12 月分時交易結算執行過渡期間,直接參與市場用戶的零售價格可選擇執行新分時電價政策或聯動批發市場相關價格,并建立零售市場超額收益分享機制,售電公司月度平均度電批零差價高于 0.015 元 / 千瓦時的部分收益,需與服務的零售用戶按 2:8 比例分享。
也就是說,從 2025 年 8 月起,售電公司賺取的度電利潤如果高于 0.015 元,高出部分要與用電企業二八分成,售電公司占二成,用電企業占八成。如此一來,企業電價就降下來了。而降電價的目的,是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降電價并非陜西 " 獨一份 "。例如,2024 年至今,浙江電力市場化交易就設置了零售價格封頂條款,目的也是限制售電公司的批零價差,通過限制售電公司利潤的方式來降電價。
華能被 " 殺雞儆猴 " 了?
可謂是 "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陜西推出二八分成新政之后,部分批發企業,就通過提高后續月份的年度交易價格,來縮小批零價差,減少甚至避免將超額收益分享給電力用戶。華能陜西售電公司和發電廠 " 串謀 " 抬高批發側電價,就是典型。
華能售電公司和華能照金電廠 " 合謀 " 后,批零價差下降了,售電公司就避免了與用電企業二八分賬,售電公司的利潤巧妙轉移給了發電廠。而發售一體下,華能發電廠可以賺更多的錢,售電公司也不虧,最終是 " 肥水不流外人田 ",利潤在華能體系內共享。
華能發售兩公司的這一套操作,并不違法,頂多算是打了個 " 擦邊球 "。但是,陜西政府惱怒的是,因為華能發售電公司 " 串謀 " 截留了電價利潤,致使政府降電價的措施懸空了。
因此,陜西方面罕見地通報批評了電力央企,以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另外,陜西方面之所以選擇向華能子公司 " 開火 ",還有另一層原因。陜西是煤炭大省,火電在其電力結構中長期占據較大的比重。近年來,陜西可再生能源裝機不斷擴容,但目前參與市場交易機組中火電仍占六成以上,在當前電能量市場價格形成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力。" 制服 " 了火電企業,尤其是央企下屬的火電廠,才能夠有效 " 馴服 " 電價。
這一事件導致華能兩子公司成為了人人喊打的 " 過街老鼠 ",社會輿論壓力非常之大。就連非華能系的陜西其他售電公司,也直言 " 華能‘吃相’太難看了,批發電價一下子漲 4、5 分錢,太貪婪了 "。
不過,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華能留取一定利潤是無可厚非的。
表面上看,華能今年很賺錢。華能國際 2025 年半年報顯示,得益于燃料成本降低,公司火電板塊稅前利潤同比增利人民幣 35.60 億元,公司整體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24.26%。
然而,煤電盈利的背后,卻還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結構性虧損。比如," 十四五 " 期間,光是煤電供熱板塊就累計虧損超千億元。而煤電只能夠用這處的盈利去彌補它處的虧損。
此外,為了給新能源 " 讓路 ",近幾年來煤電正在進行靈活性改造,而這需要很大一筆錢。據中電聯統計,煤電靈活性改造單位千瓦調峰容量成本約在 500 至 1500 元。盡管改造成本相對較低,但隨著調峰深度增加,轉型靈活調節資源的煤電后期運維、煤耗等成本將持續走高,且成本疏導路徑不明確,投入難收回。
也就是說,華能等煤電企業面臨著很大的系統負擔和轉型壓力,需要有一定的利潤保障來支撐虧錢業務的正常運轉。
根子在電改不徹底
實際上,類似的 " 串謀 " 漲價行為不只是華能兩家子公司。
2020 年至 2021 年,西部五省 -- 甘肅、陜西、寧夏、青海、新疆曾整合煤電產能。具體措施為,華能集團牽頭整合甘肅省五大發電集團下屬煤電產能、大唐集團牽頭陜西、華電集團牽頭新疆、國家電投牽頭青海、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寧夏。
也就是說,陜西的煤電是大唐集團的主場,華能在陜西僅是個 " 小角色 "。那么,華能發售電 " 串謀 " 漲價,或許只是電力央企在西部各省 " 騷操作 " 的冰山一角。。
如此情形下,地方政府使用行政彈壓的辦法,并不能有效降電價,收拾了華能還有其他家,矛盾還是在那里。
華夏能源網分析認為,究其根源,還是電改的不徹底。根子上的問題不解決,類似的事件就很難杜絕。
電改的初衷是希望電力市場走向廠網分開、發售分離、有效競爭,但是如今電力市場卻成了 " 四不像 ":大部分企業是發售一體(發電央企同時掌握售電公司),也有一部分企業是發售分離(民營售電公司從強勢發電央企的指甲縫里刨食)。
發售一體的模式產生兩大弊端,一是發電央企以低價批電給自己掌控下的售電公司,其他無背景的民營售電公司則被排除在外;二是如此次陜西事件一樣,發電央企高價批電給自己掌控下的售電公司,售電公司不給用戶讓利。橫看豎看,發售一體下,電力央企旗下的發電公司和售電公司都是在關起來門來自己玩,只是 " 串謀 " 的形式不同。
2025 年 6 月 5 日,國新辦就 " 深化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全面打造現代化用電營商環境 " 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此外,發售一體帶來另一大問題是,央企占據絕對話語權,民營售電公司在不公平競爭環境下生存艱難、苦苦掙扎,售電市場主體很難培育起來,在市場競爭中更加弱勢,成為受欺負的對象。
2024 年 11 月,廣東省域內 11 家發電集團,聯合起來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要求在 2025 年度以 " 鎖量鎖價 " 方式,鎖定更高比例的年度長協。
對此,民營售電公司曾提出反對,認為簽訂量高價高的年度長協,在電力市場中將被嚴重束縛,進而將會承受更大的虧損風險。多家售電公司同時 " 上書 " 廣東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南方監管局陳述意見。
盡管政府部門分別邀請了各方代表當面直接溝通意見,但是,面對強勢的發電集團,這一協商至今無解。
陜西和廣東的事件都表明,電改不夠徹底,發售一體導致了電力市場的混亂。若不解決這一問題,透過售電公司去發現價格、降低成本、服務用戶的初衷,將無法實現,降電價服務經濟的大戰略最終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