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縱向青年,作者|肆夕,編輯|李明皿
零食癮,當代年輕人中的常見病癥。出門一趟沒人能三過趙一鳴而不入,哪怕忍住沒進第一家,也總會被吸進一家好想來或者零食很忙。
一日三餐只是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基礎配置,正餐之外的零食消費,才是恩格爾系數居高下的主戰場。
無法忽視的是,大眾對零食的需求永遠強烈旺盛。
據快消品網統計,近年來,中國休閑零食市場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行業規模穩步上揚,預計到 2027 年將達到 12378 億元。
縱使每個年齡階段的消費需求不同,但在零食層面總是恒定的,區別之在于小時候喜歡辣條,上學時喜歡薯片,長大喜歡堅果。唯一不變的可能只是過去覺得來伊份很貴,上班掙錢以后再進來伊份感覺依舊輕奢。
網購蓬勃發展后,大家開始對于零食有了更多新選擇。從線下的連鎖零食店到線上的帶貨視頻、直播間,零食從未像今天這樣,成為年輕人消費生活的主角。
但這場圍繞解饞的狂歡里,同樣藏著一場針對年輕人的精密算計。
當大眾把視線從線下貨架轉移到手機屏幕內,就能發現一個更加喧囂、更具迷惑性的世界——濾鏡、調色、主播的咀嚼和吞咽聲都能在一定程度促動銷量,大饞丫頭這下是真被資本做局了。
年輕人版舌尖上的陷阱
有常年零食購買經驗的人都能理解,買網紅零食,約等于一場大型的以身試毒。
買零食相當于一場經驗賽,畢竟線上網紅零食的本質就是貨不對板,從里面篩出一樣值得復購的零食,需要經歷漫長的神農嘗百草。
有豐富網購經驗的大饞丫頭,早已經平蹚過零食的踩雷重災區。大家從五毛一袋吃到五十一袋,也發現零食界的確在近幾年內大變天。
在零食類目中,有幾個關鍵詞前綴,在過去一直屬于銷冠統治區,在經過爆火、飽和和忘本的一系列流程后,這幾種口味都在各自領域內,呈現不分伯仲的難吃。
其中 " 爆漿 "" 拉絲 " 過去是內餡豐富用料扎實飽滿,是面包、蛋糕、甜品領域的長紅選手,到了今天已經躍升至謹慎購買榜單的第一名。
開出 " 凝固植物油 " 和 " 甜得發苦 " 兩種口感已經是常規操作,大眾對標榜爆漿系列的產品標準,已經降到連沒什么內餡夾心都不能算明顯錯處。
" 麻醬 "" 咸蛋黃 " 是咸鮮類零食風味濃郁的標桿,在網紅零食推陳出新愈演愈烈中,也開始淪為土味、腥味的典型。
韓式火雞面的橫空出世,的確是零食界里里程碑式的單品,集體年輕人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對辣味接受度就開始直線提升。
零食界有自己的打板模仿,以三養原版為基準," 火雞面 " 在零食界逐漸變成一種精確的口味,頻繁出現在各種零食和速食中,品類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同時大家也會發現,其中工業辣椒的存在痕跡也會越來越強,辣從一種風味,變為更直接的痛感。
按理來說,當代年輕人已經是對深加工食品最包容的一代,在這一系列關鍵詞沒成為零食帶貨常用詞前,每種都是 " 有食欲 " 的具體標簽。
而在今天,這些曾經的 " 味覺沖擊 " 已經直接升級成 " 味覺攻擊 "。
易踩雷的網紅零食,往往遵循著一個高度可復制的公式:
客單價 9.9 元包郵、19.9 一大箱是撬開年輕人錢包的第一塊敲門磚,尤其對預算有限的年輕人來說,總有巨大的誘惑力。
加上一個陌生的品牌名加年輕化包裝,和帶貨主播鏡頭中的醬料流淌、拉絲、視聽聲效的結合下,一款零食,就已經有了 " 爆款零食 " 的雛形。
如果觀察到在短時間內,大量不同量級、尤其是中尾部博主集中火力推送同一款產品,加上評論里一片 " 好吃 "、" 已下單 "、" 之前覺得貴,現在終于蹲到了 " 的呼聲中,就能輕松造就出一個 " 預制爆款零食 "。
年輕人偶爾也會在受夠深加工食物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吃的更健康一點。
花 50 塊錢買下 3 包打著 " 低脂高蛋白 " 的噱頭。宣稱 " 減脂期可吃 " 的免煮蝦仁魔芋面,吃起來口感更接近純粹的塑料。超長的配料表看不見蛋白質指數,只含豐富的山梨酸鉀和焦亞硫酸鈉。
撕開包裝的瞬間,往往是幻滅的開始。帶貨食品中的包裝零食 & 速食,一個快消品中真正用心做營銷,用腳做的產品的賽道。
滿料、新鮮夾心、醬料豐富的樣子永遠只存在帶貨博主的視頻內。
活了二十多年終究忘記了一句食品界的老話:一切以實物為主。
打假與被打假:零食催生的新賽道
網紅零食泛濫程度夸張程度已經無限接近峰值,在這個基礎上,互聯網中已經在 " 零食帶貨博主 " 的基礎上,拓展出了一個新賽道分支:零食紅黑榜測評。
純粹種草的內容大量過剩,大家已經不再也無法相信純粹的好評、好貨、好物推薦。
當消費市場充滿陷阱,打假和避雷本身就成了剛需。
無濾鏡、無廣、自掏腰包的測評類容,獲得的關注程度難以想象,可見有無數年輕人是在這件事上栽過跟頭的。
互聯網中,有的博主會在半年時間內花上萬元測評 300+ 款網紅零食和速食,結局也毫不意外,其中有一半以上可以直接納入黑榜。
也可以看出香精重、添加劑多、植物奶油、代可可脂、品質和價格無法達成正比的情況,無論在大牌還是白牌中都屬于普遍情況。
當平臺的監管跟不上營銷的速度,普通消費者只能抱團取暖,測評博主成了大家的排雷兵,真正的 " 人民的測評 ",連同評論區的互動也大有一副 " 民間自發避雷團 " 的架勢。
紅黑榜測評的出現,是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下的無奈自救,但也和網紅零食一樣,當同一個品類或賽道開始趨向飽和,就會有魚龍混雜的現象產生。
" 真實測評 " 賽道也并非全是自己人,作為普通消費者,很多時候也不知道究竟該信誰。
在這之前看零食帶貨主播種草,想不明白有些零食賣的這么便宜商家賺什么。看過真實測評以后總能明白,商家永遠有的賺。
深扒之下,可以看到網紅零食固然便宜,能做到 "9.9 元 20 袋包郵到家 " 的同時,食品的成本被壓縮到了極致。
之前還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基礎的零食,吃起來會有種明顯 " 科技味 ",合成膠體制造虛假的 "Q 彈 "" 爆漿 " 口感、阿斯巴甜的合成甜味、脫氫乙酸鈉等致癌添加劑,都隱藏在部分網紅零食的超長配料表中。
每天早上吃一包看起來無害且松松軟軟的面包,立即補充人體并不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
正餐吃點印有 " 低脂高蛋白 " 字樣的速食減脂涼面,熱量低的背面,也超額攝入了非真空包裝卻能質保 6 個月卡拉明膠面條。
晚上減肥跳過晚飯,直接吃幾包小零食墊墊肚子,平均每包都能吃下去一整個元素周期表。
在早期無骨雞爪、椒麻大雜燴作為第一批網紅零食時,就有人發現各個博主聲稱 " 自家工廠制作 " 的產品,實際都屬于同一個工廠的情況類似。
眾多網紅零食單品,很可能都生產于同一個工業園區的標準化生產線,只需更換包裝袋和品牌標簽,加上口味的微調,就能源源不斷地產出不同 " 品牌 " 的 " 新品 "。
經過零食帶貨博主的一輪推薦,這些新品又會成為新的爆品。包裝不僅僅只在零食外部,也常來源直播間。
年輕人以為自己在嘗鮮,但大概率只是在為相似的商品反復買單。
大饞丫頭有自己的消費困境
對年輕消費者來說,縱使在網紅零食上栽過無數跟頭,看過無數紅黑榜避雷指南,大饞丫頭們依然會下單。
這也并非是單純的 " 記吃不記打 ",背后也有當代年輕人,特別是特定群體深刻的結構性消費困境。
大家想要的也非常簡單,只想篩選出幾樣方便、還能吃的東西。
年輕消費者群體,基本都有一樣的需求和消費動因:
年輕、預算有限、且有旺盛的食欲。
據《2025 年休閑零食線上消費市場洞察》中顯示,2024 年,抖音休閑零食的市場份額已達 54.55%,成為線上銷售的關鍵力量。
網紅零食的低價策略,剛好卡在他們的 " 支付舒適區 "。9.9 元能買 10 包餅干,19.9 元能買一箱麻辣速食,哪怕有點難吃,也算是權衡之下的中上選擇。是否有超量的添加劑,暫時還不在大家的考量首位。
實際上年輕消費者在下單的時候,也都清楚自己買的零食速食未必健康。
但代入到具體生活場景中,就能理解為什么大家一面避雷一面又苦尋零食紅榜。
連 " 文科生 100 吃一個月 " 都要有個電餅檔來做飯,生活費有限的大學生,剛上班但工資不高的職場新人,待業沒有收入需要精準計算日常生活開銷的年輕人們,大概率都卡在有限的預算當中,連同環境都一并有限。
住在禁止明火的大學宿舍、狹小且沒有廚房的出租屋、或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和精力下廚,日常生活中,熱食自由成為奢侈。方便速食、開袋即食的零食,成了解決溫飽甚至尋求慰藉的主要途徑,只能這樣花小錢辦大事式最大限度改善一下日常飲食。
大家也知道吃這些東西只會以透支身體為代價,但在選擇有限的條框內,只能做出盡可能最優的選擇。
年輕人們無法僅僅滿足于吃飽,需要一些重油、重鹽、重調料來吊住胃口和心情。
在高壓、重復、甚至略顯枯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食欲成了最容易激發、也最容易獲得即時滿足的情感出口。
連同下單、等待、拆包的短暫過程,以及咀嚼帶來的即時感官刺激,是對高壓生活中一種微小的即時補償。
出租屋,難熬的夜晚,生活除了刷視頻幾乎沒有任何調劑,短視頻里的吃播成了陪伴年輕人吃飯的 " 電子榨菜 ",十幾秒看起來極有食欲的視聽刺激,加上足夠低的價格,哪怕有些夸張,也總能精準踩中年輕消費者的情緒。
年輕人用網紅零食填補現實中的匱乏感,盡管實物與展示之間存在巨大鴻溝,還是會仔細鉆研過踩雷視頻后反復下單。
大家都在有限的資源、空間和選擇里,努力尋求著一點跳脫出乏味生活的滋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