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NEXT 趨勢
科幻正在悄然成為現實。
近日,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們借助腦機接口技術首次將人類腦海中的內心獨白高精度地解碼為文字。這項發表于頂級期刊《細胞》的研究,為失語癥患者帶來溝通曙光的同時,卻也將備受爭議的讀心術從科幻文藝作品帶進現實。
從科學殿堂到倫理的十字路口,一場圍繞思想邊界的深刻變革已然開啟。
在擁抱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為這項 " 讀取思想 " 的技術,提前設定好一道規則防火墻?
" 讀心術 " 成真
本月,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的一篇論文,在全球科技界和倫理學界引發了一場劇烈地震。
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團隊主導的一項開創性研究宣告,他們在腦機接口(BCI)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首次成功識別并解碼了與內心言語相關的大腦活動。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向兩名因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而全身癱瘓、無法說話的志愿者大腦皮層中,植入微小的硅基電極陣列,精準地捕捉到他們在思考過程中產生的復雜神經信號。
實驗室內,志愿者的思緒通過一根細細的線纜連接到一臺高性能計算機上。屏幕上,她剛剛在腦海中 " 說 " 出的話,正以每分鐘超過 60 個單詞的速度被實時翻譯成文字。
對于一個近十年來無法開口說話的人而言,這一刻無異于奇跡。
借助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她腦海中的思維,正以前所未有的 74% 準確率,被世界 " 聽 " 到。
這項技術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它與我們過去所了解的腦機接口有何不同?
據介紹,腦機接口技術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門研究如何在大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直接信息通道的科學。
在過去二十年里,它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的進步:癱瘓的病人通過意念控制機械臂為自己倒水,失明的小鼠重獲部分視覺等。
但這些,都還停留在相對基礎的維度。而斯坦福的這次突破,則將這場探索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也更具爭議的深水區
革命性飛躍
長久以來,腦機接口的絕大多數應用都聚焦于解碼大腦的運動意圖。
就在 2025 年 3 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團隊也取得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他們通過 BCI 幫助癱瘓患者實現了更精細、更平滑的行走控制,這代表著運動意圖解碼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
該研究的負責人稱:" 我們正在從‘能否做到’的階段,進入‘如何做得更好’的階段。解碼運動意圖的目標,不再僅僅是開與關,而是實現如健康人般流暢自然的控制。"
然而,無論是控制機械臂給自己倒水,還是驅動雙腿重新行走,這些應用的本質都是讀取大腦運動皮層發出的指令信號。
而解碼內心獨白的難度則完全不同,它是一次維度的跨越。
無聲的語言思維,遠比一個動作指令要復雜、抽象和分散。它不再是關于 " 做什么 ",而是關于 " 想什么 "。
解碼內心獨白的革命性在于,它甚至可以繞開與說話動作直接相關的運動皮層,而是從更抽象的思維區域提取信號。
例如,此前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就曾嘗試從被認為是整合多種感官信息、形成感知的后頂葉皮層來解碼語言。從這里提取信號,難度更高,但也更接近解碼純粹的思想。
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在于它能幫助那些連嘗試說話的肌肉信號都無法發出的患者。例如閉鎖綜合征患者,他們意識完全清醒,但全身肌肉徹底癱瘓,甚至無法控制眼球,這項新技術是他們與世界溝通的唯一希望。
他們的思維被禁錮在身體里,無法被外界感知,而解碼內心獨白,正是打開這間無聲囚牢的鑰匙。
潘多拉魔盒已被開啟
斯坦福的研究在帶來全新希望的同時,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當思想不再是絕對的隱私,我們便不得不迎來一場倫理風暴。
今年 7 月,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發布了一份關于神經技術與人權的最新報告,其中一個觀點格外引人關注。
報告明確指出:" 精神隱私應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任何未經個人明確同意而獲取其神經數據的行為,都應被視為非法。"
此外,該報告還首次系統性地建議各國應將神經權利納入其法律體系,具體包括精神隱私權、個人身份認同權、自由意志權,以及公平接觸認知增強技術的權利。
事實上,該報告并非杞人憂天,而是對正在發生現實的緊急回應。
幾年前,一家初創公司研發讓學生佩戴非侵入式頭環,來分析其專注度和學習效率的產品而備受爭議,在媒體報道中被稱為 " 監控頭環 "。
法律正在拼命追趕科技進步的速度。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于今年 6 月通過了全國迄今最全面的《神經數據隱私法案》。
該法案不僅嚴格限制了企業對消費者神經數據的收集,還首次對神經營銷,即通過分析腦波數據來優化廣告和產品的做法,做出了嚴格規定。
可見,較之于技術革新所面臨的層層阻礙,倫理與道德同樣道阻且長。
我們可能已經來到了一個決定人類命運的十字路口:在通往人機融合的進化之路上,我們是會走向一個更自由的未來,還是一個被技術深度控制的新世界?